您当前位置: 南顺网络>> 官方资讯
  • 人性的力量:心理学对产品设计的启发

    注:人有90%的行为是无意识的,作为产品设计师应该如何利用这一点来抓住用户?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这篇文章的想法萌发于我产假期间,那是我心态急剧变化的一段时间。从怀孕开始,我变得懒惰、暴躁、脆弱,这让我觉得有点沮丧。通过翻阅资料,我很清楚地知道这是身体的自然反应,可是就算这样安慰自己,心情还是无法改善。从那时候我开始明白,我们的意识对自己的身体、行为,以及心理的控制力,是多么地微不足道。因为我们是人,拥有着作为人的这种生物的生理和心里上的特点,这些特点,被我们称为人性。研究表明,人类有90%的行为是无意识的。比如吃饭、睡觉,恋爱这些看起来很主观的行为,其实都是写进了基因的潜意识行为罢了。而作为产品设计者(这里不去区分策划和交互),我们时常希望引导的是用户的有意识行为,那么,对于用户用户行为、心理的深入研究,是否可以帮助我们设计出用户更想要的产品呢?一、意识的到的是需求,意识不到的是欲望我们经常会做用户调研,问他们你有什么需求?然后他/她就会告诉你,我想要XX功能。大家应该都了解挖掘需求的方法,去聆听用户的真实需求,而不是一项功能。但是我们有想过隐藏在用户内心里的欲望吗?在《痛点》这本书里,作者提到了一个案例:他受在俄罗斯境内挖掘商业机会,没有局限去做什么,于是他开始观察俄罗斯这个国家的人们。作者用“没有色彩”来形容这个国家,一模一样的建筑,灰白相间的风景,男人们喜欢酗酒,女人们操持着整个家。所以她们表现的严肃沉默,不善表达,但这代表她们什么都不需要吗?作者注意到了两个细节;第一,俄罗斯的女性喜欢涂大红唇;第二,俄罗斯家庭的冰箱上,都会有一些冰箱贴,这些冰箱贴看起来诙谐有趣,而且在孩子够得到的高度。这说明什么?作者是这么解读的:她们虽然习惯沉默,但是内心并不甘于沉默,大红唇表达自己的一种渴望。她们想要换一种生活,但是却没有钱去旅游,所以只能把小小的心愿寄托在有美丽风景的冰箱贴上;还有对于孩子,她们希望孩子们过得更自由、更精致,不要再像她们一样辛苦,所以把冰箱贴放在了孩子们够得到的地方。最后,作者给出的解决方案是一个专门为俄罗斯女性服务的电商网站——妈妈的店。虽然俄罗斯的女性负责管家,但是没有人去倾听她们的观点,帮助她们解决问题,这家网站就解决了这个问题。除了基本的服务,它还是妈妈们交流经验的地方,同时还允许妈妈们结伴购物,用一个订单来分担运费,分享商品。除此之外,它还打造了一个全国性的节日——妈妈节,邀请家庭来现场互动游戏。最后这家网站被俄罗斯妈妈们评为“最吸引人的网站”。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告诉我们用户内心深处欲望的,不会是用户自己,而是一系列的小细节。欲望时常与身处的环境相反。在严寒地方的人想去暖暖的海边;在炎热地方的人想看雪。天天坐在办公室里的白领想出去玩;天天飞来飞去的商务人士就想好好休息。我们的用户选择考拉的理由——网易自营。为什么呢?大家先来看几个关键词:微商、传销、三个颜色、穹顶之下……这几个词你能联想到什么?我想到的是不安全。所以我猜想,与我处在同一环境下的用户,也是一样的感觉,那么,他们的欲望就是安全感!我从网上找到一个《马斯洛安全量表》的数据:

  • 二次元经济前景大好,A站为何难以为继?

    11 月 24 日,国内的弹幕视频网站Ac Fun网站(以下简称A站)又再一次“炸了”,有网友称已经有很多天无法登陆A站首页和移动客户端。随之而来的A站被关停的传言更是让A站的忠实用户们倍感不安,但传言关停的原因却莫衷一是。近年来,受互联网所催生的宅经济影响,二次元文化发展迅猛,用户一直稳步增长, 2017 年国内泛二次元用户已经超过 3 亿人,也就是说平均每 3 个年轻人中就有 2 个是二次元用户。用户量的不断扩充让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也使以二次元为主的A站在二次元的舞台上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宅经济爆发,二次元文化带动弹幕视频产业发展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人们通过一台链接互联网的终端设备就能完成工作、购物甚至吃饭等日常活动。国内将这群窝在家中,且户外活动与社交较少的群体称为“宅一族”,而随着这个群体的不断扩大,由他们宅在家中工作、生活等日常生活活动所产生的消费日益增多,进而形成的经济效益也日趋被重视。艾瑞数据显示,仅在日本,每年御宅族消费产生的宅经济就高达 1500 亿元,而我国近 5000 万宅在家的“空巢青年”中,每年在二次元领域的消费也都是不容小觑的天文数字。“宅一族”用私密的宅生活形式创造出了宅经济,宅用户的不断增多使其成为未来经济的支柱,而作为御宅族原始元素的二次元,随着用户的增多行业不断壮大,由此产生的经济效益对宅经济的影响也正在扩大。艾瑞数据显示,近两年二次元产业投融资事件接近 250 起,金额超 40 亿元,从 2014 年的1. 62 亿到 2015 年的14. 46 亿,再到 2016 年24. 5 亿,融资的大幅上升说明资本对二次元的热情高涨。而作为国内首家弹幕视频网站,A站提供的二次元动漫也已经伴随着宅男宅女们走过了十载春秋。A站以视频为载体,用户可通过在网站上观看视频并进行弹幕吐槽,进而形成具有活跃吐槽氛围的社交互动体系。同时,A站还吸引了一大批动画、漫画、游戏、小说等文化爱好者在此聚集,他们通过进行内容创作,为A站提供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带来更多粉丝。因此,在拥有大量超粘性的UP主(即视频创作者)和用户群体后,具有A站特色的网络流行文化也不断输出,比如金坷垃、鬼畜全明星、我的滑板鞋、小苹果等均出自A站。A站成为了中国二次元文化的发源地。作为最早深耕二次元文化的社区平台,A站除了输出大量优秀网络文化之外,在二次元市场不断扩张过程中,用户量的暴涨所带来的市场影响力也使A站受到众多资本青睐。 2015 年 8 月 6 日,A站获得合一集团(优酷土豆) 5000 万的A轮融资; 2016 年 1 月,A站公布获得软银中国A+轮 6000 万投资; 2016 年年底,中文在线与A站原股东签署的增资协议显示,中文在线拟以现金出资2. 5 亿元认购A站13.51%的股权。A站不仅成为二次元宅男宅女的主要根据地,由宅用户在A站中的日常活动形成的二次元经济在资本的投资下得到了扩张,A站逐渐成为宅经济最重要的输出企业之一。二次元前景大好,A站为何日渐萧条?但在目前的发展上,二次元元老A站并非一帆风顺,在发展的十载中,版权问题、网站崩溃、未按规定传播非法信息而被勒令整改等事件让用户对A站的口碑日渐下滑,A站风光不再。而此前的网站关停事件更是让A站陷入不被看好的境地。虽然在三天之后A站官方对关停事件做出回应是“因不可描述的混沌入侵”,但具体原因却不予说明。而在A站停摆之前的 11 月 19 日,斗鱼宣布获得 10 亿元D轮融资,估值超过百亿元的消息不胫而走,由A站孵化而出的斗鱼直播蒸蒸日上,A站却只能膛乎其后。曾经在二次元领域风光一时无两的A站是如何一步步走下神坛的呢?一来,服务对象不明确不断消磨UP主的忍耐力。一方面,A站对自身服务对象的定位并不准确,将创作者和消费者混为一谈。对于视频网站而言,UP主提供的优质视频才是其能吸引消费者且能长期生存的基础,但在 2014 年之前的A站并没有一套激励up主的机制,而在B站(哔哩哔哩网站)硬币系统运作良好之后,A站开始推行香蕉制度:用户通过签到、分享视频等方法获得虚拟货币香蕉来用于投食UP主或者兑换等额商品,香蕉会定期腐坏并被清除。up主做一个好视频,投B站能收获一堆弹幕和一堆硬币。而A站则用统一的服务模式试图将创作者与消费者“一视同仁”,消除异感。但对于A站的优秀UP主来说,在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创作出优秀作品后,所得到的回报却与视频观看用户并无多大区别,这将极大地打击UP主的创作动力。UP主在A站获得的回报少,输出的优质视频也会随之减少,大量优质漫友和up主出走,最终导致A站市场份额下降。二来,A站因服务器问题导致网站停摆频发。自A站成立起,停摆事件就不断发生,甚至在A站内形成了A站用户用以自嘲的“今天你炸了吗”等诸如此类的交流方式。在成立初期,用户的容忍度较高,对于A站初期频发的网站崩溃事件表示理解,但随着用户量不断扩大,同类问题仍未解决,而 2009 年 6 月长达一个月无法进入网站进行访问更是严重影响到用户的体验效果。触怒后的用户也通过自己的技术手段开始反击,通过建立新的弹幕视频网站Mikufans来表示对A站停摆事件的不满,而该视频网站在不断发展壮大后开始成为A站的劲敌,也就是当下的B站。三来,不断爆发的版权大战让A站赔了夫人又折兵。早在 2015 年,A站因版权问题被优酷土豆起诉,并提出将A站的股权和 1800 万现金作为赔偿;而在今年 5 月 10 日,A站又因未经版权方新浪的允许擅自播放第 52 届金马奖颁奖典礼暨星光大道节目被新浪起诉,索赔 50 万元.......A站被其他企业的起诉不断,但其内容上却未作出调整, 6 月 22 日,A站在不具备《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的情况下开展视听节目服务,并且传播大量负面言论而被要求关停其视听节目,并做出罚款 12 万元的处罚。同时,站内大量海外影视剧、电影也惨遭下架。版权纠纷让A站损失了不少优质视频内容,而赔偿和处罚的高额费用更让低营收的A站火上浇油。四来,融资并没有解决A站在战略定位上的困境。A站的融资战略中自然包含网站实现商业化运作,得到更多的资金解决UP主奖励和优质二次元视频源版权问题。但成立十年,A站的融资稍显缓慢,仍然停滞在A轮。并且伴随着每一次的融资完成的同时是大股东的频繁更换,从奥飞动漫到合一集团(即优酷土豆),再到软银中国、华策影视、中文在线等,这些背后的财团让A站看起来并不缺少资金进行发展壮大,而频繁更换股东并没有解决UP主的奖励机制和版权问题,且由于不同财团所任命的高层变更频繁,在网站发展战略和定位不一致,都将导致A站多年积累的市场资源被挥霍式地消耗殆尽。投资者源源不断地通过交易将A站的资源转化成可视化利润,从最初的创始人以 400 万元将A站卖给斗鱼CEO陈少杰,到目前 1360 万余元的股份市值,A站的市值在不断上升。但 6 年三任CEO的频繁变动,以及缺少像创始人这样了解网站内部问题和明确网站发展方向的运作核心,A站的问题越发严重。随着优质UP主的流失,优质视频不断减少,用户无法从A站上享受到一如既往的视频乐趣,粉丝用户也在不断流失。加之B站的崛起和对UP主的支持政策的完善,A站的优质UP主和粉丝用户正在转移分割到B站上。极光大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B站的日活数字趋近A站 8 倍。A站这一昔日的霸主,在拥有无可比拟的用户量之后,并没有抓住机会,将一手好牌彻底打烂不说,还培养了一生劲敌B站。并且A站目前的衰落与自己的“孩子”斗鱼直播估值百亿相比较之后更显落寞,近日的停摆事件更像是A站陷入寒冬的预警。命运多舛,回归用户方能绝地反击那么,A站真的没救了吗?答案是否定的,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A站目前只是在二次元头部市场上落于B站的下风,而二次元市场上的不少用户仍对A站报以一线希望,易观千帆提供的数据显示, 2017 年 3 月,A站月活跃用户数415. 50 万人次,而在这样的用户量支持之下,A站仍有反击希望。一方面是解决好消费者体验问题。对于消费者而言,网站的UI(即用户界面)体验差和因服务器而形成的停摆事件都将影响视频网站的吸引力。因此从目前看来,首先应该解决好服务器崩溃带来的用户体验差问题,A站在得到资金支持后应加强对网站的维护,通过技术提升解决用户的UI体验问题。在网站问题频繁出现的当下,A站要加强对技术人才的管理和运用,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用户体验问题。而在产品运作上A站也差强人意,如A站文章区内存在大量注水、打广告等杂乱内容,而B 站则为用户单独开辟具有提示功能且更为私密的社交空间。比较来看,A站相对逊色。A站也应从产品特色上着手,根据用户需求进行特色改造,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产品服务。另一方面是解决UP主统一化管理问题。对于UP主而言,目前香蕉打赏制度仍然存在网站对UP主的香蕉变现速度无法和其打赏品“香蕉”保质期同步的问题,香蕉过期无法使用则会让UP主的劳动成果得不到相应回报。因此,A站需在香蕉打赏制度的基础上对出好视频的UP进行择优奖励、延长香蕉的保质期和完善香蕉兑现机制等方式,更能有效地鼓励UP主,让优秀UP主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去出更好的视频,解决特色优质视频的缺失问题。此外,对于版权问题,A站应该形成拥有自己特色的视频特区。此前的停播下架视频事件的受害者也包括B站,但B站早在前几年就加强了对版权的重视,在不断通过大手笔购买日本动漫新番等二次元领域的独家版权,持有量也已经超过了腾讯和爱奇艺,因此在此次的下架事件对拥有多方版权的B站影响并不大。而A站也可以借鉴B站的方式,通过版权购买或者长期合作,为用户提供更多优质的二次元视频供应渠道。相信在做好了用户体验、UP主奖励机制和版权问题之后,用户量不断上涨的A站也会得到更多资本的青睐。总而言之,在这个消费者主导的时代,强大的企业既要处理好用户与创作者的关系,又要形成具有特色的产品供应链,才能在日趋多元化的消费者需求中逆流直上,经久不衰,乃至成为行业翘楚。

  • 恐怖,你的这些无意识行为被营销利用得如此彻底

    上过叫兽课程的人都知道痛点文案算是叫兽课程的精华部分,按照叫兽给出的十一大痛点文案模板,你的文案水平几乎可以大踏步上一个台阶,句句戳中痛点。但是伴随着市面上痛点文案的大肆使用,一股反“扎心”风潮也席卷而来。伴随着消费者的“广告要不要这么扎心?”“我穷怎么了?”的声讨,我们广告人和营销人也不禁会问除了找“痛点”写文案,就没有别的刺激行动的方法了吗?别着急,今天给大家深度剖析一下“痛点文案”,并尝试给出一些不那么“扎心”却可能依然有用的文案或广告表达方法。痛点文案到底是什么?李叫兽在课程里和文章中提到了这么几点:你写出了你产品的好,但距离用户行动还差一部分,写出来没感觉;文案不是告诉他产品满足了什么需求,而是告诉他过去的生活哪里不对;我们要在描述产品的好之前,加上一部分,通过关联和反差让消费者感受到“痛”,从而行动;营销就是要改变人们的想法、行动,从而让情况对我们更有利;广告的目标是改变用户的行为,销售产品类广告是为了让人更想购买产品;征婚广告是为了让人想要跟你约会。所以,其实一切的营销活动,都应围绕着“行为改变”为目的而展开。但,人们的行为不是一下子就能改变得了的,很多时候都需要先改变消费者的心智认知,才能改变他们的行为。这也就从目的上产生了文案的两大类分支:一类是改变用户心智认知的文案;一类是刺激用户产生行动的文案。从目的上来看,痛点文案明显是属于刺激用户产生行动的文案。而痛点文案究竟是怎样刺激用户产生行为改变的呢?我从心理学的角度跟大家简单解释一下:我们人类做出行为,并不是单单有了需求就可以的,饿了要吃饭并不是因为求生的需求产生了吃饭的行为所以吃饭。驱使人类做出反应的,不是需要,而是在各种需要基础上的“刺激”。当某些方面的需要激活了内部感受器时,这种需要才会转换成一种驱力状态,使我们产生行动。换言之,需要本身不可能直接指向特定行为,但在刺激下则是可以的。这里就解释了为什么痛点文案比一般文案更能激发行为。因为痛点文案通过“对比”制造“落差”,这种“落差”会刺激到消费者,正是这种“刺激”激发了行为。所以,从理论上讲,当我们深层次有某种需求,在遇到与需求相一致的能够刺激到我们感受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的刺激时,我们就会做出与满足特定需求相一致的行为。换言之,当你饿了产生进食需求的时候,一盆包装的秀色可餐的狗屎端上来,你也是不会拒绝的。(看上去的秀色可餐这个“刺激”与“进食需求”是相匹配的)至此,痛点文案的本质就已经解释清楚了。痛点文案就是通过现实和理想状态的反差给用户一个“刺激”,从而激发行为。也就是说,刺激行为改变的文案,本质上是要创造一个与需要相一致的“刺激”,尤其是“感官刺激”。那,除了“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这种“痛点”,还有别的刺激用户发生行为的办法吗?当然是有的。这是近年来“感官营销”开始盛行的原因,随着神经生物学的盛行,科学家们越发倾向于认为人类是一个被刺激操纵大脑进而产生行为的物种。所以,虽然夸张但不无道理地讲,未来我们的营销人可能比拼的是更有效刺激消费者感官的能力。因为感官刺激所引发的行为是不参与意识加工的,它几乎是由先天进化而来,这个过程中大脑以相对固定的模式分析世界并做出反应。比如,我们坐过山车,由于“高度+坠落”这样的刺激能够给我们一种本能的恐惧感受。所以,感官刺激部分可以利用的机制几乎属于生物本能层面,它们能够自动触发人体反应程式。怎样进行感官刺激?说到感官刺激,接下来就介绍一些可以用在广告方面的不戳痛点,同时能很好刺激行为的方法or原则。但这些方法or原则的使用前提是要与产品所满足的消费者需求相一致。1.颜值即正义:人类直觉上是会更喜欢美好的事物。这也是近年来商家们越来越重视包装和产品外观的原因。2.增强画面感:在文字表达中,往往你调动的感官感受越多,就越能形成有效刺激。这就是很多文案会写的很长、会用场景化描述的原因。 芝华士父亲节的经典文案:因为我已经认识了你一生/因为一辆红色的RUDGE自行车曾经使我成为街上最幸福的男孩/因为你允许我在草坪上玩蟋蟀因为你的支票本在我的支持下总是很忙碌/因为我们的房子里总是充满书和笑声/因为你付出无数个星期六的早晨来看一个小男孩玩橄榄球因为你坐在桌前工作而我躺在床上睡觉的无数个夜晚/因为你从不谈论鸟类和蜜蜂来使我难堪/因为我知道你的皮夹中有一张褪了色的关于我获得奖学金的剪报因为你总是让我把鞋跟擦得和鞋尖一样亮/因为你已经 38 次记住了我的生日,甚至比 38 次更多/因为我们见面时你依然拥抱我因为你依然为妈妈买花/因为你有比实际年龄更多的白发,而我知道是谁帮助它们生长出来/因为你是一位了不起的爷爷因为你让我的妻子感到她是这个家庭的一员/因为我上一次请你吃饭时你还是想去麦当劳/因为在我需要时,你总会在我的身边因为你允许我犯自己的错误,而从没有一次说,让我告诉你怎么做/因为你依然假装只在阅读时才需要眼镜/因为我没有像我应该的那样经常说谢谢你因为今天是父亲节因为假如你不值得送CHIVAS REGAL这样的礼物还有谁值得

  • 我混进了水军内部,2万就能上热搜,怼人一万次只要999,用嘴杀人毫无下限!

    皮几万和李小璐的瓜从 17 年吃到了 18 年。越来越多的爆料,让围观群众觉得这瓜越吃越甜。其中,瓜的第七章《紫光阁地沟油》无疑承包了整个事件的笑点。紫光阁明明是国务院领导接见外宾的场所,却被水军误以为餐厅,强行和地沟油扯上了边,这热搜真是大写的尴尬。微博方面回应:当晚共有 56552 个账号搜索了“紫光阁地沟油”这个话题,并让它成功出现在微博热搜,时间大约在 1 月 7 日晚20:42-20: 50 之间。之后不久就有人爆料截图,此热搜为皮几万的脑残粉雇水军刷上去的。所以说在中国,网络水军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存在?前几天,创哥闲着没事混进了水军内部,跟他们的带头大哥说上了话,并摸清了整条产业链……刷进前十 6 万,刷不上不要钱骂人比夸人贵四毛明星公关需要水军,营销造势需要水军,像我们这样的网络小透明也需要水军。假如你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撕逼,词汇量和精力都不够的情况下,就可以请水军来帮忙。当创哥在淘宝上搜索“微博水军”,最抢眼的莫过于“撕逼大战”。随便找家询问一下报价:25 元买到 100 个账号帮你骂,自己提供台词45 元买到 100 个账号帮你骂,对方帮你编台词199 元买到 1000 个账号帮你骂,还赠送 100 条骂人私信  999 元大轰炸服务,对方前 100 条微博每条微博骂/怼 100 次。一分价钱一分货有没有,有钱能使鬼推磨有没有!但像这类“撕逼”服务在淘宝上有着大量的好评,甚至还有买家秀。 当创哥继续问这家店铺会不会做微博热搜时,他们却说做不来。创哥在淘宝问一圈,也没找到我们想要的“上微博热搜”服务。怎么办?微博热搜应该上哪里买呢?机智的创哥想到了那个被遗忘已久的鼻祖级软件 —— QQ。果然,在QQ群搜索里输入关键字“微博热搜”,立马就能找到一大波水军头子的集中营。在首页的几个群,规模都上千人,有的甚至需要“付费加群”。本着货比三家的原则,创哥决定随机进三个群进行调查……一进群就被各种广告刷屏了,这三个群的聊天风格很像。发言的多半是水军头子,他们的业务范围相当广:刷粉丝,刷点赞,刷评论,这些只能算基础业务;拉投票,刷阅读量,刷视频点击量,重点是,还!能!开!发!票!接着,创哥在这三个群里各挑选了一名司机,问他可不可以买“微博热搜”。没想到第一个司机也没让我们上车,他说现在微博热搜难做,价格很高的。但其他服务是没问题,收费和淘宝不一样。像撕逼骂人这样的负面评价,毕竟有一定的风险(会被封号),所以需要 8 毛钱一条,正面好评则 4 毛。这个老司机表示评论全是真人手刷,每条内容都可以不一样。而且还有各种蓝V黄V账号助阵,真实又亲切的服务会让你感觉到,绝不是一帮僵尸在为你战(sī)斗(bī)。紧接着,第二个回复创哥的老司机就可以刷热搜,但也偏谨慎,只接娱乐性词汇(可能是因为前几天皮几万粉丝搞了事情)刷到热搜前三收 6 万,前五收 5 万,前十收 3 万。接单后 4 小时左右就可以刷上去,而且还特意跟创哥强调了两点,显得很有“职业道德”感:刷上热搜,持续时间不足 1 小时,只收半价刷进前五十收 2 万,刷到第几收第几的钱只能尽量刷?感觉这个司机的车不太稳啊,换一台试试。最后,创哥联系上了其中一个群的群主。他给出的价格表更详细。微博热搜刷量报价表:前三 6 万,前五 5 万,前十 4 万前二十 3 万,前五十 2 万只要进入榜单前五十就开始收费1~ 10 分钟收500010~ 30 分钟收700030~ 59 分钟收一半这个群主说,如果关键词只出现在“实时热搜榜”,就像“紫光阁地沟油”那样,但如果没有排进前五十,他们就不收费。最后他特别申明了一点,价格经常变化,现在的报价只是暂时的。正当我在和老司机接头的时候,看到群里有人发了刷公众号阅读量的广告,赶紧私聊!看来我这篇推文想要 10 万+只需要 1000 多块就行了,嘻嘻。这帮水军是怎样炼成的?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水军,并以此赚钱,该怎么做?创哥也搞清楚了:Step1:注册足够多的小号。曾经,国内最大的水军团队叫做疯客联盟,巅峰时期拥有 20000 个临时工,他们被分配在 50 个QQ群里,每个群 500 人,每人至少养了几百个论坛账号,会玩的甚至养了上千,上万个账号。可几百个小号怎么注册?很多人可能在第一步就会放弃。但别着急,会一些软件就能轻松搞定。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希望你能回到 2010 年之前,毕竟那时候花 100 块钱在淘宝上能买一万个邮箱账户,可以留着慢慢注册。Step2:熟悉战场,用发帖机完成任务。早期,水军的战场主要集中在像天涯,猫扑,西祠胡同这样的论坛和贴吧。现在早已转战微博、微信、知乎、豆瓣。早年的任务是发帖顶帖,一帖赚 5 毛,但比如你会操作“发帖助手”这样的软件,一个晚上赚几千块不是问题。而现在刷粉丝量等操作,也是通过软件来完成的,现在的软件和技术五花八门,无所不用其极,但具体哪些软件创哥就不说了,免得你们误入歧途。Step3:团结小水军,成为一名带头大哥。不想当包工头的水军不是好水军,从论坛到微博,你一路走来,发过的贴比别人吃过饭还多,是时候创业了。如果你觉得自己手里的小号还不够多,你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招募新手水军,建立自己的团队,用一两个QQ群、微信群,把你的小伙伴团结在一起,分配任务。当你的团队达到一定规模,你可以让一个快死的App看起来生机勃勃,你可以捧出一个甚至几个网红,你甚至可以让一部还没上映的电影变成负分……当你做到左右社会舆论的时候,你就算大成了,至此一条完整的水军的产业链就大功告成了。说到底,水军的本质就是公关公司。你干的活只有两种,表扬和批评。作为一个水军,你不需要分对错,你只要看利益,然后用成千上万个虚假的身份说出客户想说的话。造谣生事,无恶不作最后出卖的不止是良心水军可不是中国特色,毕竟在国内的水军面前有一条不可触碰的红线。相比之下,国外水军就嚣张多了。美国的水军产业很规范,他们甚至有像Fiverr.com这种专门运营水军的网站。这画面是不是似曾相识?只要花上 5 美元,就可以买到 200 个Facebook好友, 6000 个Twitter粉丝。一些有能力的水军则把自己贴在网站上出售,代写软文和评论之类的。说出来你可能不信,Fiverr.com还获得了 5000 万美元的风投……天下水军一般黑,只要能赚钱,他们什么话都敢说。有人为了影响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有关废除“网络中立法则”的决策,雇佣了大量水军在他们官网上刷评论,根据专家杰夫的分析 2200 万条评论里,竟然只有 80 万条是真实原创的。我们国内水军兴起于 2005 年,这十几年来,也是劣迹斑斑,基本上就没干过好事儿,造谣是他们最大的本领。2012 年贺岁档,《一九四二》和《王的盛宴》两部大片上演了一场水军大战,双方互泼黑水。没想到两遍竟然雇佣了同一拨水军,他们每天组织力量,骂完《一九四二》转头又去骂《王的盛宴》,最终,这场大战最终以水军团队获利 50 万,两部大片评分均跌入谷底告终。2010 年玉树地震加多宝捐款一个亿,但水军却愣是把王老吉的广告打得全网都是,“要捐就捐一个亿,要喝就喝王老吉”最后却让王老吉名声大噪。2017 年《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电视剧上线 23 天播放量突破 189 亿,最后直接突破了 300 亿大关,直接遭到主流媒体和人大代表质疑: 20 天里,就算中国全体网民不分男女老幼地全体都看,工薪族上班期间花时间蹭公司网络看,也不能满足每天8. 08 亿和 14 亿的点击量。2010 年农夫山泉和统一的“砒霜门”事件、伊犁儿童奶性早熟事件,金龙鱼转基因事件,最后都被曝出是水军所为……面对水军这种强大的舆论机器,国家出台了《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要求网络发言必须实名制,但现在来看远远不够。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实名制让水军们注册小号变难后,为此他们不得不盗用一些账号去做那些肮脏的勾当。这些账号的背后,都是一幅幅怎样的贪婪嘴脸?!如今的水军产业仍然活跃在互联网的每一个角落,面对这样一个网络世界,我们能做的就是擦亮自己的眼睛,不信谣更不传谣,不要当水军,不要做谣言的制造者,更不要做沉默的帮凶。谣言并非止于智者,而是止于下一个谣言。

  • 荔枝FM都找熊本熊的设计师做吉祥物了,音频平台现在都多有钱?

    前几天,音频平台荔枝 FM 开了一场发布会,发布的内容很简单:荔枝 FM 品牌升级了,名字里去掉了 FM 两个字,换了新 logo,还做了一个吉祥物。发布的内容看似简单,但发布会开场找了莫西子诗做演唱嘉宾,logo 和吉祥物的设计者也是日本著名设计师水野学。光说水野学这个名字你未必知道,但提到他的作品,你肯定听说过:熊本熊。水野学和他设计的荔枝吉祥物如今的音频平台,已经有钱到能找这么有名的设计师做 logo 了?音频平台有钱的不少。从美国的情况看,Satellite Radio SiriuXM 在 2016 年就已经实现了 50 亿美元的年收入。回到国内,《中国互联网视听行业发展报告(2017)》公布的数据也显示,2017 年国内网络视听行业持续高速发展,网络音频的用户规模已经超过了 2.2 亿。国内的音频平台们,如今都活得怎么样?音频平台们都在干啥?传统音频产业主要靠广告销售和流量分发盈利,在网络电台尚未开始发展的 2000 年左右,一家一线城市的广播频道每年就能收入 2-3 亿元,净利率 50% 左右。但到 2010 年,蜻蜓 FM、喜马拉雅等网络电台相继出现,内容更丰富,选择更多,也让音频领域的竞争更激烈,传统广播电台收入大不如前。用户习惯使用的音频平台从传统转向了网络,音频平台的盈利方式,也慢慢从向 B 端收广告费用,转向了向 C 端收内容付费。喜马拉雅 FM 早在 2016 年中就开始尝试付费模式,马东的《好好说话》上线十天,官方就宣布销售额已经突破 1000 万元。之后,喜马拉雅还和多家出版社合作,上线了付费有声书业务。喜马拉雅甚至像淘宝制造双十一一样制造了「12.3 知识狂欢节」,通过打折、拉新甚至向用户付佣金的方式拓展付费用户,喜马拉雅官方数据显示,今年知识狂欢节当天音频付费累计达到了 1.96 亿元。咪蒙在喜马拉雅上开设了音频课程《咪蒙教你月薪五万》,郭德纲也在喜马拉雅上开设了付费的音频脱口秀《郭论》。2018 年,喜马拉雅还宣布会推出王耀庆、杨澜、郝景芳等等「音频 IP」,他们都会在不久之后推出音频付费课程。郭德纲的音频脱口秀《郭论》同样着眼于音频内容付费领域的还有蜻蜓 FM。高晓松在 2017 年 1 月发了一条微博:「刚看到一个音频网站的统计,仅 2015、16 两年的《晓松奇谈》就播放了 88686 万次,比同期爱奇艺的视频播放还多!」到了当年 6 月,他就在蜻蜓 FM 上线了付费音频节目《矮大紧指北》,每期 20 分钟左右,每周一三五播出,年费 200 元。在 2017 年引发了巨大争议的许知远也在蜻蜓 FM 上开了新节目《艳遇图书馆》,一年 52 期,售价 99 元。金庸、「局座」张召忠、张大春、蒋勋等名人也都在蜻蜓 FM 上开设了付费节目。许知远的新节目《艳遇图书馆》和布局知识付费的喜马拉雅和蜻蜓 FM 不同,荔枝 FM 的思路是做音频直播,直播打赏抽成也成立荔枝的新商业模式。传统音频广播里的深夜电台广播和互联网时代的直播打赏,在荔枝平台上融为一体了。荔枝 FM 的语音直播在 2016 年 10 月上线,形式大致相当于视频直播,只是把视频变成了音频。用户可以在直播间里和主播交流,解答情感问题,也可以像视频直播一样给主播打赏。为了不将自己局限在播客平台,荔枝 FM 也将品牌升级成了「荔枝」。荔枝官网的直播宣传页根据荔枝方面自己公布的数据,2013 年上线的荔枝截至 2017 年 12 月,已经拥有超过 1.5 亿注册用户,月活 3000 万,直播的主播数量都已经超过了 300 万。每天直播间公屏聊天超过 7000 万条,有 23% 的用户参与了直播间的连线聊天。荔枝方面透露,目前他们每月收入已经接近 1 亿元。荔枝在本月初刚刚完成了 D 轮 5000 万元的融资,在融资结束采访里,创始人赖奕龙表示资金将用在产品研发和用户体验升级,在打造 UCG 播客平台的同时还会开发用户互动的场景,优化社群运营的模式。荔枝方面透露,他们目前还在探索 ASMR 等更多音频内容的可能形式。2018 年年初完成了融资的还有考拉 FM。考拉 FM 一门心思扑在车联网领域,整合了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创立的车语传媒,正在发展车载综合娱乐业务。据投资人透露,考拉 FM 的车载整合产品已经研发成功,并上线了几十家独家授权厂商的车型。目前,考拉 Fm 已经覆盖了 40 余个汽车品牌 500 多万名车主。新入局的竞争者:知识付费2017 年 8 月,正在海外谋求上市的豆瓣大刀阔斧调整了业务线,豆瓣东西和豆瓣一刻都在关闭之列。有豆瓣网友随即发布了「更让人伤心的消息」:豆瓣的音频电台「豆瓣 FM」也要被关了。如今小半年过去,豆瓣的海外上市还没完成,豆瓣 FM 也依然能用。更重要的是,豆瓣在 2017 年 3 月上线的付费音频专栏「豆瓣时间」,似乎还活得不错。以合作自制内容为主的豆瓣时间用重资产运营的方式,保证了内容品质,靠着既有的文艺青年用户资源,也开始在知识付费领域分一杯羹。白先勇的豆瓣时间专栏2016 年 5 月上线的「得到」也在成立一周年后举办「知识发布会」,增加了付费订阅专栏的数量,升级了「每天听本书」年度会员产品,用户数量也超过了 700 万。罗胖一早就看清了音频领域的优势,《罗辑思维》在喜马拉雅音频上的播放量,是优酷视频上的五倍。在「得到」之外,知乎 live、千聊等音频知识付费产品也都在按照自己的节奏运行。2017 年,B 站已经率先上线了音频专区,网易云音乐上线了一波和音乐知识相关的付费电台。百度上线了音频知识付费产品「百度小课」,腾讯也不声不响地在 qq 音乐里加入了直播板块。到了年底,连今日头条都要做音频付费节目了,名字叫《新知》,还是付费节目。音频行业会不会成为新风口?答案自然已经不用说了。

  • 自如完成40亿元融资 腾讯等三家机构领投

    腾讯科技讯1 月 16 日,链家旗下长租公寓品牌自如宣布,已经完成了 40 亿元A轮融资,由华平资本、红杉资本、腾讯三家机构领投, 华兴新经济基金、GA资本、H Capital、源码资本、融创等机构跟投。根据各家的投资额和占比推算,自如目前的估值约 200 亿元,其中融创投资额为 5000 万美元,占股约1.56%。自如起初是一家O2O互联租房平台,通过业主托管运营和管理房屋,经过统一时尚装修与家电配置后单间出租,提供租期内的保洁、维修、搬家等服务。公司成立于 2011 年, 2016 年从链家剥离,全面独立运营。围绕用户的不同生活阶段和住房需求,自如逐步拓宽产品矩阵,目前共有自如友家(合租)、自如整租、自如寓、自如三居、业主直租、自如豪宅六类长租产品,以及自如驿、自如民宿两类旅居产品。根据公开报道,公司将投建蓝领公寓。 2017 年,自如推出自如豪宅,APP迭代数十次。自如CEO熊林介绍,除了持续的产品迭代,为了缩短与用户的距离,自如也举办了一些社区活动,比如自如客的集体婚礼。在丰富品类与迭代产品的同时,自如的覆盖范围也从一线逐步扩展到新一线或二线城市。根据自如给出的数据,目前公司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南京、广州、成都、天津、武汉九座城市管理房屋资产超 50 万间,业主超 20 万人,服务自如客超过 120 万人。自如民宿进驻全球 61 座城市。

  • 网上的小电影到底是怎么来的?谈盗版片的那点事

    中国是一个盗版泛滥的国度,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看过一些盗版片。这些盗版片或是大制作,或是小电影,或是影视剧,这些老司机发的车,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大大充实了国人的精神生活,陪伴男男女女度过了一个个寂寞冷夜。不过,对于这些盗版片到底是怎么来的,大多数朋友都知之甚少。吃水不忘打井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聊聊盗版片的那点事吧。片源的扒取:达芬奇密码这世界没有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盗版也一样。盗版的片源自然来自正版资源,主要种类大致可以分为电影院上映的银幕视频、光盘视频以及TV播送的节目。银幕视频如何变成盗版片,这里就不多介绍了,无非就是利用各种隐秘的设备偷录。这类片源被称之为“枪版”,质量飘忽,并不很受欢迎。这里着重要讲的是来自光盘和TV节目的片源,人们经常看的盗版视频,多属此类。来自光盘的片源,质量是最高的,大家喜闻乐见的小电影,片源也基本都来自于光盘。光盘属于数字制品,自从进入了数字时代后,盗版犹如洪水猛兽,变得史无前例地易复制易传播,早期拿光盘里的数据犹如探囊取物般轻松。但老司机的车飚多了,终遇到了拦路虎,盗版再如此泛滥下去,拍片的人就不仅仅要卖色相得要卖身了。于是,在上世纪 90 年代,光盘防盗版技术应运而生,想要从光盘拉扯出盗版片源,就得先跨过光盘防盗版这道门槛。在DVD时代,光盘的防盗技术是CSS,它能够限制光盘内容被随意拷贝。由于CSS的存在,光盘不但不能随便拷贝出其中的内容,甚至还得到特定的机器才能播放——相信玩过DVD的朋友,会记得DVD是有区域限制的,什么欧版碟美版碟无法在亚洲的机器播放,这就是CSS在发挥作用。DVD存在区域码这样的东西,这也是CSS在发挥作用但是最终CSS还是被破解了。在 1999 年,破解技术DeCSS出现,苍老师松岛老师等优秀艺术家,才得以走近千家万户,为广大群众所熟知。然而,为了破解CSS,开发DeCSS的黑客也差点献祭了自己。DeCSS的开发者一度被告上法庭,但经过数轮折腾后,最终被宣告无罪并不再追究。黑客被宣判无罪一事,给了后人一颗定心丸,大家都知道光开锁不上车不会被查水表了。进入到蓝光时代后,片源质量大大提高,真正做到了连毛都看得一清二楚。而光盘的防盗技术,也升级成为了AACS。和CSS相比,AACS的加密强度高得多,在AACS刚出现时甚至有言论表示如果沿用CSS的破解思路,就算暴力破解到太阳系湮灭,也休想碰到光盘里的一根毛。蓝光使用了强度极高的AACS加密,但AACS攻破的速度出乎人们意料然而,AACS的设计却存在大漏洞,黑客无需暴力破解,轻松就能从内存提取到AACS的密钥。AACS的密钥是一批批的,破解了某张光盘后,同一批光盘也都能破解。在蓝光正式推向市场的2006、 2007 年,盗版片也同步进入到了蓝光高清时代,我们之所以得以在屏幕前数毛,身娇力小易推到的AACS功不可没。不过,在4K UHD BD时代,AACS也进化到了2. 0 版本,密钥从光盘出厂统一分发变成了网络分发,甚至能达到一盘一密钥的程度。虽然某些UHD BD也有被破解,但4K原盘片源流出显然大大减少了。盗版片想要普及4K,AACS 2. 0 是不可忽视的攻略对象。网上流出过部分UHD BD原盘资源,AACS 2. 0 似乎也已经被攻破,但UHD BD仍未普遍破解当然,破解不了AACS 2.0,并不等于不能盗版4K。除了直接破解光盘提取视频,另一种方法就是录像,这也是盗版TV节目的一大可靠方法。视频总得是播出来的,在播放时,就有可乘之机了,直接抓取视频信号即可。对此,业界也想出了办法应对录像,AACS组织在数字视频的传输中加入了HDCP技术防盗,如果通不过HDCP认证,1080p的片子放出来就会降格到480p,这是把步兵活生生变骑兵的节奏啊!如果你注意观察,应该会发现很多设备都标明支持HDCP然而,HDCP也不过是外强中干的货色,破解HDCP并非什么难题。目前来说,视频采集卡从技术上来说基本都是能够无损录制HDCP的视频的,只是一些正规厂商迫于法规不得不装一下样子,但实际上在网上轻松就能找到破解的方法。得益于光盘防盗技术和HDCP的破解,想要从正版光盘和TV节目中拽出点内容,并不是难事,大多数盗版片源也由此而来。此外,随着时代发展盗版片也有了更多来源,例如从浏览器缓存中盗取网络播送的正版剧、黑客入侵片商服务器盗取原片等等,这里就不一一展开详述了。盗版的传播:小鸡快跑!实际上,对于盗版片源的获取,业界已经是近乎无能为力了。一方面,防盗技术不可能像流氓软件那样动不动就推个新版,防盗技术更新了设备没更新播不出片算个啥事呢?另一方面,录播本身也是一种正常需求,总不能指望深夜节目真的会让所有观众蹲在电视机前收看。于是,对盗版的遏制,很大程度上是从传播途径下手的——你能把车造出来,不让你开上路,秋名山总不会继续轰鸣了吧?为了对付盗版的传播,业界可谓出了大力气。首先,大家最能直观感受到的,或许就是一批批盗版资源聚集站的倒下,国内的BT中国、VeryCD、人人影视、极影等资源站的消失还历历在目。不过,这招并不能杜绝盗版,法律总有空子可钻的。例如,一个盗版网站开在美国,为中国访客提供日本的盗版片源,你说这该哪国去抓? 1024 之所以能屹立至今,主要也得益于这类手段。

  • 年销售额一亿美元,袜子怎么营销才能突破锦衣夜行的尴尬?

    本文来自百度用户体验部高级UI设计师大牙的佳作,此文是她对自身工作的一种思考:一个遵从设计规范,按照所谓的系统设计方法,步步推导而来的解决方案,是否真的就是一个好的设计?你的答案是怎样?不妨一起来看看大牙的吧~不可否认,被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设计规范、方法及一致性对我们日常工作很重要。它可以提升操作一致性、提高工作效率、延续品牌定位……但是,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之所以有了这些方法和规范,导致很多设计师习惯性处于舒适区,从而放弃独立思考。每天做着重复性的工作,复用着前辈制定下来的模版,套用着别人的方法论,抱怨着工作没有挑战。我最近也在思考:一个遵从设计规范,按照所谓的系统设计方法,步步推导而来的解决方案,是否真的就是一个好的设计?(一)规范,方法,一致性,重要的一面。1、规范当我们刚从事UI设计时,自身对于用户体验设计的积淀还不够厚实的时候,遵循设计规范是最保守但也是最合理的做法,因为这种解决方案更加成熟和通用,也有了一定的用户认知。同时像公司内部的设计规范,有利于版本迭代的开发及设计效率,包括新人入职后更快上手工作,避免出错。所以了解ios设计规范,安卓设计规范,或者是公司内部的设计规范等等,成为设计师必备的技能…2、方法这里说的方法是指设计工作中的方法论。运用方法论,能够帮助设计师明确如何一步步的进行整个项目,更高效的推导设计,达成目标。从而说服合作的同学,而且看起来非常的有理有据。下面是我们常见到的一些导图例子:3、一致性为了减少用户学习成本,不管从视觉还是交互层面我们都要遵循一致性。包括同一个产品不同终端,要保持视觉统一性,才能加深用户对产品品牌的认知,这些也都没毛病。下面是咸鱼,顶导航颜色采用黄色,为了各端一致性。微云各端引导页面,采用线性插画的处理手法,来确保品牌一致。以上说的都是规范、方法、一致性重要的一方面。(二)但是,我们会看到更多优秀的创新的设计正在一步步脱离这些条条框框,从而做出让人眼前一亮的设计。所以我在思考在接下来的设计中,需要做的几点来帮助自己成长:1. 跳出规范工作的前一两年,研读并遵循着平台设计规范,从而帮助我们在工作中做出不会出错的设计,同时提升工作效率和说服力。但是随着自身经验的累积和成长,需要对此产生警惕,如果我们一直局限在别人制定的规范里,不去思辨,很容易陷入十年如一日的工作状态中,很难做出创新的设计。同时也可以看出很多优秀的设计作品,陆续跳出规范,不局限于规范制定的像“最大字号多少px”,“导航条多少px”,“上下间距多少px”等等…   而是设计出符合自己产品气质的界面。下面有几个例子:下面是蜗牛装修APP的设计,可以看出:顶部区域并没有明确的模块区分导航区域,而只有滑动时,导航的分隔才出现。字号和间距的大小,也让人浏览起来更加放松。像VUE的处理,没有严格遵循平台设计规范所谓的列表的的高度,而是用红的线条区分模块,间距来区分列表的内容,反而更符合产品本身的气质。下面是大家所熟知的Airbnb,它大胆的体验设计被设计师们追崇模仿,这里想说的是它对底导航和按钮大小的处理,也是跳出规范,更符合功能本身的重要层级。2. 弱化方法上面有讲到设计方法论如何帮助到我们的设计,使用过程当中,我们知道每一步应该怎么分解和运用。例如:市场调研、头脑风暴、梳理线上流程、研究了信息架构,并且还通过体验地图分析了行为路径……但是往往最后的设计方案和前期的调研没有什么关系,而且复用到任何产品设计的前期都适用。所以,我认为这属于自我感动式的设计。感觉自己做了很多,但是真的往深入去问why why why的时候,很多设计师都会被卡住。因此一定程度上我们要弱化已知的设计方法,少一些套路和形式主义,多一些深度解析的方式做设计。

  • 每一个"垃圾"产品的背后,都有一群"更垃圾"的用户

    微博的产品又被喷了。微博官方主动出来说明最近有一些头部大 V「感觉自己被限流」背后可能的原因,引起了轩然大波,不少人攻击微博的产品体验越来越差,而微博官方还一副「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态度更是让不少人群起而攻之。不过被坊间称之为「脑子全是浆糊才能加入」的微博产品团队一反沉默的常态,在爱范儿接受了洋洋洒洒几千字的采访解释「微博的体验没有越来越差」。微博态度这么吊是有原因的,微博被人喷的最厉害的就是时间乱序信息流这个新设定,然而随着这一核心产品机制的推广,微博的用户数据蹭蹭蹭的往上涨,营收也跟着蹭蹭蹭的往上涨。看着蹭蹭蹭往上涨的营收,来总心里那个高兴啊,就让产品经理随便折腾去吧。什么是用户体验从很多「互联网评论人士」都喜欢把微博的营收增加的原因归结为「沉降到三四线城市」或者「把产品内容的运营热点从社会新闻转向明星粉丝」。这些互联网评论人士的观点总结下来就是一句话,微博把自己快手化了——为了商业利益严重损害了用户的体验,降低逼格,放弃一二线城市用户,主抓三四线城市用户。对此我只能说他们的观察不够准确。(说句题外话,绝大部分互联网评论人士的水平都是很差的,因为站得太高,没有深入研究,结论都是基于跳大神而不是严谨的逻辑推演。)在所有人张口闭口谈用户体验,谈用户沉降之前,我觉得有必要先定义一下什么叫「用户体验」。很多人没有经过深入的思考,也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把用户体验简单的理解为「双指缩放」、「我在乎电路板是否美观」等乔布斯式的直接感官体验。实际上真正的用户体验由产品的自身愿景、核心解决方案、信息架构等一系列因素组成,至于视觉层面的交互设计,只是用户体验这门学问中最表层的沧海一粟罢了。这才叫真正的用户体验!微博的改动毫无疑问是在自身的产品愿景与对应的核心解决方案上动了刀子,想必微博的产品经理们一定对「微博是什么」这个话题争论了许久之后,才做出了「时间乱序信息流」这样的核心解决方案。微博虽然是一个坐拥 N 亿用户的庞然大物,但是它并非没有对手,头条、知乎哪个对它不是虎视眈眈?和互联网评论人士的想法(损害用户体验,降低逼格来提升营收)完全相反,微博的大部分改动都专注于提高用户体验,让微博从用户手机里一个可有可无的玩意变成了一个刷起来根本停不下来的富媒体客户端。这不仅是微博营收增长的核心所在,也是微博用户「不愿意承认」的内心隐秘需求。这个时候,微博的用户画像就清晰起来了,一个做在地铁上抱怨「微博时间乱序信息流怎么又乱了」但是手指却不停地在下拉刷新的家伙。就是因为你们这群口嫌体正直的人啊,嘴巴上说着信息流不好用,实际上用的比谁都欢快,这种「怎么刷都有新内容出现」的感觉想必是非常爽的。对比之下没有办法通过微博看所谓的「图文直播」也不是什么大事了,毕竟现在人人一张流量卡,看直播直接上斗鱼啊,大王卡还免流量呢。值得直播的事情不常有,但是打发时间的需求一直在。在微博产品的评判上,知名产品经理纯银的判断是最为准确的——「对于任何内容产品来说,乱序信息流就是最优解」。这年头,产品虽然不再是驱动互联网前进的动力,却依旧是重要的「经济基础」,对于商业收入这样的「上层建筑」仍然有决定性的影响力。作为产品界知名喷子,纯银对微博的改动赞不绝口说了这么多,你还是觉得微博现在的信息流 Low,那不如去用用微博国际版,不出一个月可能就会换回来了。因为连广告都没有,太寂寞了。氪金辣鸡金腰带,付费 3A 无尸骸当然,Diss 微博的角度对决不仅仅只有「用户体验」一个,自降格调,过度商业化也是诸多的理由。被骂低俗的不仅仅只有微博,还有今日头条。今日头条可比微博厉害多了,好家伙,低俗到惊动党中央。头条的低俗问题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作为用户我深受困扰。我这个人有一个乡村梦,没事喜欢看看农村的自建小别墅和养鸡养鸭的内容,头条又一次偶然之间给我推送了类似的内容,忍不住看了几篇,现在我的今日头条可以说是每日农经了,上面充斥着如何给母猪配种的内容。但是我觉得这个并不是头条的问题,因为头条真的太懂我了,满篇的每日农经分明是在提醒我自己我的内心就是一个老农民。充斥着低俗内容的今日头条作为阅读客户端,今日头条的用户体验几乎可以说是完美的,它可以让一个人刷各种自己想看的内容根本停不下来,唯一的问题是在刷完 1 小时头条之后,会充满了罪恶感。我曾经觉得不能让头条这种罪恶的客户端诱惑自己,在 AppStore 上面花钱买下 Reeder,然后发现自己订阅的 RSS 里的内容,不如头条更有意思 。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作为一个新时代的中产阶级,每天都要给自己充电的,肯定要反驳我的观点。是的,微博和头条太坏了,完全在利用用户的人性弱点,用户体验再好也没用,路线错了,知识越多越反动。如果微博和头条这样的大体量客户端能够高尚起来,传播更加科学、正能量和有深度的内容,带动社会进步,岂不美哉?朋友,你以为高尚是没有代价的吗?为什么要要求微博能够让用户高尚起来,你以为你真的高尚的起来吗?给微博钱了吗?你买的知识付费课程都看了吗?不,不会的,微博如果高尚起来,那么唯一的变化就是用户都会去刷头条,中国每年义务教育政府都要花 3 万亿,你不是照样上课睡觉,逃学,打游戏。还能指望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人真的愿意为知识付费嘛?对了,各位眼中的高尚阅读客户端轻芒,根据其最新纰漏的数据显示,日活可能只有 10 万量级,心疼轻芒的投资人。同样高尚的还有《崩坏学园》,这个知名二次元手游的初代是付费游戏,没有内购,差点亏的工作室倒闭,其二代和三代是免费但是需要氪金的游戏,赚了个盆满钵翻。我还知道一个高尚的,布卡漫画,宣布自己完全正版化,下架了所有盗版漫画,现在已经淡出大部分用户的视线了。你们又不为高尚付费,又不肯去低俗,开发者也很为难啊。比产品更低俗的是用户这个道理对于手机也是一样的,iPhone X 的齐刘海横空出世,严重挑战了每一个人的基本审美能力。但是苹果这么做了,大家非但没有不买账,还纷纷第一时间出手抢购这台史上最贵的 iPhone,苹果之所以敢出齐刘海是因为它知道 Face ID 以及未来可能的 AR 场景带来的用户体验的提升十分巨大,相比之下两个「小耳朵」是微不足道的。同理,iPhone 6 凸起的摄像头也没有影响其销量,光学防抖可以让人把 6 元一盘的争鲜拍得像人均 1500 的然寿司,相比之下凸起来的摄像头又算得了什么,多看两眼就忍过去了。可能这个世界上除了乔布斯以外,真的没有人真的在意 iPhone X 长得不好看,大家都是得过且过的。而小米,秉持工匠精神从小米 5 到小米 6,小米 note 初代到 note2,摄像头都没凸,雷军还特地在发布会上沾沾自喜地说「光学防抖没有凸」,带来的后果是什么?米粉好不容易放一次血吃了一顿人均 300 的将太无二,准备用小米手机记录下这一宝贵的消费升级时刻,但是用户发现小米低劣的成像把将太无二拍成了争鲜,这个时候摄像头凸不凸其实没什么区别,毕竟正常人没事不会去摸那不凸的摄像头。我的小米手机成像质量,非常感人,拍的是满月,不是核弹说到底,手机的摄像头会凸并非手机厂商的本意,但只要消费者仍然需要用照片把自己的生活打扮的光鲜亮丽并且还需要晒到社交网络上以追求虚荣,那摄像头就会一直凸下去。如果是 AI 当道,那摄像头只需要扫描二维码就够了,要什么智能双摄实时美颜,说到底,还是你们人类太低俗,所以手机摄像头才是凸的。我在手机厂商的内线透露,明年 Google 将会从 Android 系统层面兼容异形屏,而我最喜欢的小米也很可能会在 MIX 上使用刘海,平心而论我内心绝望极了,一想到自己会用带着一个智障儿童一般刘海的手机内心就在滴血。然而想到这个世界的大部分人就是没什么坚持和审美的,我也就释怀了, 毕竟对于一个产品经理来说,最重要的品质就是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 ,没必要因为自己不喜欢就对一个产品破口大骂。所以说,微博产品经理不是不懂用户,是太懂用户了。用户嘴巴上说喜欢的东西,只是用来标榜价值观的,用户会为之付费,消磨时间的产品才是用户真正需要的产品。没有用户会说自己需要系统推送美女图,但是推送了美女图用户大概率是会看的。当然,那种美好而性冷淡的用户存在吗,一定存在,毕竟这个星球上有 70 亿人呢。我的朋友凉凉钳就是那样的人,他是一个拥有美好审美自带 UI 技能的全栈工程师。他的头条画风我看过,和我们这种低俗用户完全不一样,全是严肃内容与精美的 UI 分享,我忍不住问他,既然都把头条用成这幅德行了,为什么不用轻芒呢?他回答道:「哦,轻芒不行的,上面内容太少了,我要看的一些号都没有。」还要什么自行车!

  • 为什么互联网圈和投资圈的中年男人都在造车?

    正在举办的一年一度的CES上,拜腾首款智能电动概念车亮相,可以刷脸进车, 2019 年全面量产。据说贾跃亭的FF91 也再度来到CES,相比去年的高调,今年低调了许多。2014 年,国内的大街上还没有几辆特斯拉的时候,贾跃亭就吆喝着要造一个能和特斯拉PK的超级汽车。如今,贾跃亭麻烦缠身回国无期,只能眼瞅着和自己一样的中年男人们纷纷加入了造车的大军。无论是做UC浏览器起家的何小鹏,还是做汽车媒体“易车网”起家的李斌,甚至连因举牌万科而名声大噪的“野蛮人”姚振华也不甘落后,投资 700 亿押宝新能源汽车。不仅如此,互联网和投资圈的半壁江山也都纷纷把钱砸向了智能电动车。马化腾、刘强东、雷军、俞敏洪、李想、高瓴、顺为、淡马锡、红杉……阿里则不光投资了小鹏汽车,还携手本田开始开发“互联网汽车”。据说共享汽车的风口也快来了。BAT全面布局整车制造再来看看智能电动车的性能:百公里提速能力已经可以秒杀保时捷卡宴,续航能力已经可以叫板传统燃油车。虽然 2017 年全球汽车销量超过 9000 万辆,其中1/ 4 的汽车都卖给了中国消费者,比十年前增加了10%,但传统燃油汽车制造商却坐不住了,因为大家突然发现自己的好日子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到头。可是中年男人们为什么会表现出对互联网新能源车的浓厚兴趣呢?有人说,因为车代表了速度和控制,这是中年男人的兴趣和审美;有人说,时机到了,风口来了,技术门槛和业务属性被资本的力量所攻克和掌握了;有人说,这是盲目自信,想驾驭一切……笔者认为,其实他们要的不是车,而是一块屏。对于他们来说,汽车是一个天然的载体,一个终端,是在客厅、PC、手机之后的“第四屏”。比如,京东可以让用户在选择收货地址时,不再只局限于办公室和家,还可以选择车。授权后,京东、顺丰快递员可打开后备箱,把商品配送到车。汽车市场的空间巨大,并且还在持续增长,但与其它正在面临变革的产业一样,汽车销售是一次性的收益,汽车售出后,用户与厂商基本就脱离了关系,除非维修等。但实际上,购车的人群普遍具有很强的消费能力,那么如何在汽车售出之后依然能和这批用户保持联系并从这批人身上获益,才是大佬们期望进入这个产业的原因。 同时,传统的四轮燃油车在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7 年前,雷军就是因为看到了手机的换机潮就出现了一个小米,如今他的小米已经估值 2000 亿美金,据传年底要在香港上市,而他将成为亚洲首富。如今的潜在的汽车市场之下蕴藏着人们极大的消费需求,与之相似的换车潮已经在路上。此外,自动驾驶的诱惑力也十分巨大。这几年自动驾驶是汽车行业的热门方向,国外有谷歌苹果,国内有百度图森。据预测, 2020 年就能全面实现自动驾驶,到时候拥有技术的互联网公司就有了汽车行业的话语权。互联网造车企业将迎大考!!!对于很多国人来说,造车则更像是一种情结。从 1886 年戴姆勒发明第一辆汽车到现在,已经有 100 多年,整个汽车行业在不断地迈向自动化及智能化,而直到今天,汽车行业也没有诞生一个强势的国有品牌。当然,更重要的是,互联网时代就是一个“快鱼吃慢鱼”的时代,一步慢可能接下来就只能被复制或者被替代了,而上述所有的中年男人中,显然没有一个会愿意输给这个时代。

  • 不被看好的逆袭

    最近闲来无事准备剁手买手机,刚巧发现天猫荣耀官方旗舰店正在举办五周年活动。全场手机不同程度降价优惠,在此基础上,还有最高千元周年礼券。种草许久的荣耀AI手机,我来啦!下单的同时我转念一想,天猫荣耀官方旗舰店已经五周年了?瓦特?后来问了下度娘才知道,荣耀天猫官方旗舰店的前身是华为旗舰店,正好是 2013 年 1 月 9 日成立的。如今智能手机发展日新月异,中国又是竞争最激烈的战场,许多手机品牌在上线天猫后还未展露头脚就已经濒临灭亡了。而天猫荣耀官方旗舰店是如何在五年的时间内从默默无闻做到行业领先,又从无人知晓做到粉丝千万的呢?壹五年逆袭事情还得从 2013 年原天猫华为官方旗舰店刚上线时开始说起。当时的荣耀还只是华为手机旗下的一个系列,但由于超高的性价比和精致的产品路线已经成为了天猫店中销量最高的单品。随着荣耀产品在影响力和线上销量的不断激增, 2013 年 12 月,荣耀品牌独立,开启了互联网手机之路。独立后,荣耀手机将以线上渠道为主,且从产品形态到市场营销,再到品牌推广,荣耀都会有不同于华为其他款手机的运作思路。并且荣耀刚刚独立时由于产品还没有正式推出,团队只能暗自修炼内功,丰富天猫店内设计,筹划了各种营销活动,等待一个爆发的时机。2014 年双11,荣耀就取得了天猫全网销售额第二的好成绩,此时距离荣耀刚刚独立不到一年。2015 年双11,荣耀以销售额11. 23 亿元勇夺天猫手机品类销售额第一,也是手机品类销售额唯一破 10 亿的品牌。其中荣耀的畅玩5X成为天猫手机单品销售额冠军。当时荣耀势头正猛,甚至在线上渠道的销量超过了「大哥」华为。为了能有更好的发展,同时为了年轻化转型, 2016 年初荣耀开始抛开华为自建线下渠道,将原天猫华为旗舰店更名为荣耀官方旗舰店,店铺内将只销售荣耀手机。这次变动导致店铺日均80W流量骤降为30W,流量一度狂泄近60%。看着自己两年来的心血付之东流,当时荣耀天猫团队的小伙伴甚至都哭了。为了将天猫店的粉丝重新做大,团队又投入到夜以继日的战斗中。这次更名带来的风波并没有击倒他们,反而把压力变成了动力。紧随更名之后,荣耀与苏宁、天猫签署 2016 年度 100 亿元销售协议,这几乎占了天猫+苏宁 2016 年销售目标的十分之一。他们的辛苦没有白费,在 2016 年双十一,荣耀获得京东+天猫双十一安卓手机的销售额冠军,总销售额超过 22 亿,同比去年增长超过40%,并超过第二名 1 亿以上。在 2017 年的双十一,荣耀更是首次超越苹果,斩获双冠,并在京东、天猫双平台创下超40. 2 亿的总销售额,一举斩获双十一中国手机品牌冠军称号。不仅销量惊人,荣耀粉丝的范围和用户粘性也是行业领先。在天猫荣耀官方旗舰店五周年之际,店铺会员数如今超过 800 万,日均老客户购买占比高达30%,粉丝数也是突破 1100 万。尤其是 2017 年粉丝数大涨,从 465 万飙升到 1100 万,成为手机行业仅有的两家粉丝数破千万中的一家。如今荣耀作为互联网手机品牌领军者的地位,被广泛认可。从默默无闻到行业领先,天猫荣耀官方旗舰店五周年光辉的背后离不开团队默默的付出。荣耀团队内部有一个信条,那就是「业务需要他们在哪,他们就去离客户最近的地方」。为了更方便与天猫官方接洽,在 2015 年夏天,荣耀团队就在杭州天猫写字楼的对面租下了一间小办公室,专门与天猫手机业务对接。每个人的办公桌下放着一块床垫,加班晚了就随地躺倒休息。据了解荣耀的运营人员 1 年 365 天,无论身处何地,都自觉的把电脑跨在身上,人在哪里,办公室就在哪里。据内部人士透露,为了最好的服务体验,荣耀官方旗舰店客服团队的员工平均下班时间是 21 点,遇到大促、首发、新品节点,基本零点转钟之后才下班。无大促活动时,每名员工每月平均加班时长 36 小时,大促前夕,每月加班时长在 70 小时左右。在促销期间,订单管理的小伙伴为了防止黄牛扰乱市场价格,曾经连续 36 小时肉眼筛查 80 万订单;荣耀的客服最多同时接待过 76 名客户咨询 ……并且为了能够随时随地工作,荣耀的员工们养成了背着笔记本电脑的习惯。有一次荣耀天猫团队小伙伴的饯别宴上,突然临时来了任务。瞬间还在推杯换盏的运营人员瞬间齐刷刷的拿出电脑,加库存、改价格、上页面,一气呵成。贰体验为王在电商平台上,需要好的产品和好的营销,更需要好的服务体验。荣耀团队用大数据分析发现,品牌消费群体中年龄集中在18- 30 岁,占61.4%,性别主要是男性,消费水平中等,职业主要是学生和公司白领。为了吸引这部分用户的关注,荣耀天猫团队展开了与该群体兴趣点相关联的各种营销活动,比如王者荣耀建立跨界合作、将手机植入到吾皇猫的创意漫画中等等。这种从体验式场景入手,又符合当下年轻用户兴趣爱好的跨界营销,屡次引发粉丝集体关注。并且为了形成粉丝粘性,天猫荣耀官方旗舰店内每个月都有店铺粉丝大回馈活动,活动前会给粉丝发放邀请函,活动当天进店即可抽现金红包、购机更能享受到最低的价格和一些独出心裁的赠品。在 2016 年初,天猫荣耀官方旗舰店还上线了会员家体系。不仅针对荣耀会员推出了各种特权,而且会员积分还可兑换各种超值礼品。除了产品和营销,用心的服务也是促使荣耀粉丝不断回流的重要原因。据悉在 2016 年情人节当天,一位用户在天猫荣耀官方旗舰店给女朋友下单购买了一台期货手机,按规则要 5 天发。后来用户在和客服沟通希望能够在当天送达,于是荣耀小伙伴了解情况后从公司协调一台手机加急送出去。在荣耀的牵合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之后俩人还给店铺寄来了合影。在另外一次客户接待中,用户向客服发来一段奇怪的文字「我这个机怎没大字由文体」,再三理解之后客服猜测用户是否是打字出现了问题,于是让客户发送语音。从客户苍老的声音中客服明白了老人的问题,原来老人不会使用输入法。于是客服耐心的让老人按照步骤选择了手写输入,成功的解决了老人的难题。正是在荣耀这种特色营销和贴心的服务之下,使得用户体验得到极大提升,这也是荣耀粉丝和会员能够在行业内遥遥领先的秘诀。叁谁才是线上No.1?荣耀近两年来的飞速发展,让人不自觉会把它与同样发展迅猛的OV拿来做对比。虽然OV在 2016 年起也曾公布要发力线上,但从目前来看还未取得有效成绩。据行业人士分析,正是由于OV在线下渠道布局过于繁重,导致其在线上渠道反而放不开手脚,因为OV一旦在线上促销降价必然会损害线下经销商的销量。通过OV与荣耀官方旗舰店内旗舰机型月销量数据也能反映该问题。(左oppo r11s月销量为 12000 台 中荣耀v10 月销量为 32000 台 右vivo x20 销量为 22000 台)从销售数据中可以看出oppo和vivo旗舰机月销量远不敌荣耀。旗舰机销量如此,中端机销量荣耀更是领先两者一大截。(左oppo 月销量为 8600 台 中荣耀月销量为 67000 台 右vivo月销量为 29000 台)OV天猫旗舰店与荣耀销量差距巨大,原因离不开荣耀对粉丝、用户之间运营。打开三者之间的店铺粉丝数,不难发现其中原因。其中荣耀目前粉丝数高达 1100 万,超过OV之间的总和。粉丝和粉丝之间的差距,单品与单品之间的差距,也造就了品牌与品牌之间的销量差距。根据 2016 年和 2017 年双十一销量榜单:在 2016 年双十一,荣耀获得京东+天猫双十一安卓手机的销售额冠军;到了 2017 年的双十一,荣耀凭借京东、天猫双平台总销售额40. 2 亿元,斩获 2017 年双十一中国手机品牌冠军。反观OV,两个品牌天猫双十一成绩在 2016 年和 2017 年增速缓慢,一直在第五到第七名之间徘徊。(VIVO2017 年天猫双十一销售额第五,OPPO第六)通过对比也不难看出荣耀在线上渠道压倒性的优势,以目前情况来看OV还难以望其项背。记得荣耀总裁赵明在就职时,曾提出荣耀要做一只笨鸟,不等风不盲目追逐风口,其言外之意就是荣耀作为一只笨鸟要先飞。笨鸟先飞的意思就是要赶在风口之前。天猫荣耀官方旗舰店出众的销量离不开品牌内产品创新的根基。 2014 年荣耀发布了全球首款八核4G手机荣耀6;下半年发布的荣耀6 plus在安卓阵营最早的打出了双摄的战略; 2016 年底推出的荣耀magic更是全球首款将AI与智能手机结合产品。根据赛诺 2017 年1- 11 月中国互联网手机市场销售数据显示:荣耀以 4968 万台累计销量和 716 亿元累计销售额登顶中国互联网手机第一品牌。仅仅四年时间,荣耀就从笨鸟变凤凰。前段时间有传言荣耀团队发放奖金不看职级、不看资历,只看贡献,刚入职的毕业生也可能拿到百万年终奖。这个成绩,当然要发年终奖,只想多问一句,贵厂还招人吗?

  • 软银去年在印度砸50亿美元 搜寻下一个马云和阿里

    腾讯科技讯孙正义创办的日本软银集团,成为全球互联网市场的传奇投资机构,依靠美国雅虎公司和中国阿里巴巴集团的投资,软银获得了几千几万倍的丰厚回报,成为全球风投行业效仿的偶像公司。据外媒最新消息,随着中国、美国等互联网市场逐步走向成熟,软银集团已经将印度视为下一个黄金投资地,希望寻找到下一个马云或阿里巴巴。去年,软银在印度一共投资了 50 亿美元。据国外科技媒体Dealstreetasia报道,去年成为印度新创科技公司发展的里程碑一年。根据专业公司Tracxn的统计,印度新创科技公司去年一共获得了 102 亿美元的风险投资,其中日本软银一家就占到了一半。去年,印度风险投资交易数量为 898 宗,创下历史新纪录。不过如果刨除掉软银集团的 50 亿美元,其他投资额总量达不到 2015 年的最高值 80 亿美元。从上述公司制作的印度风险投资图表中可以看到,软银成为最活跃的投资机构,名列前茅的交易中均有该公司的影子。在软银一共 50 亿美元的投资中,大约三分之一投向了位于班加罗尔的印度电子商务公司Flipkart。据悉,包括新投资和收购现有股东的旧股,软银一共花费了大约 26 亿美元。成为这家电商公司的大股东。显然,软银很渴望能够在印度重写中国阿里巴巴的投资奇迹。在中国,马云在获得孙正义投资之后,促成了阿里巴巴的快速发展。今天的阿里,已经从一家电商公司发展成为实力最强的中国两大互联网巨无霸之一(另外一家是腾讯)。近些年,印度的电子商务市场快速发展,多家公司也希望成为下一个阿里巴巴,获得千亿美元市值,将来在美国成功上市。除了八月份投资Flipkart之外,软银还面向印度最大的移动支付公司Paytm的母公司投资了 14 亿美元,获得两成股权。之前的股东SAIF也获得了一次套现离场机会。Paytm的控股股东乃是阿里巴巴集团,目前Paytm正在印度复制支付宝在中国市场的一些经验,比如在手机客户端中推出各式各样的移动互联网服务。另外在十月份,软银联合中国网络巨头腾讯,面向印度网约车公司Ola投资了 11 亿美元。有消息称,软银未来还要增加投资,获得Ola的控股权。除了上述三大投资交易之外,软银也瞄准了一些小规模互联网公司。比如向酒店信息聚合平台OYO投资了2. 5 亿美元。去年,软银集团也对印度已经持有股权的公司做了后续的跟投,其中包括PropTiger和True Balance等。风险投资乃是一个高风险市场,软银集团不可能一直获得成功。据报道,之前软银在印度的一些投资最后遭到了失败,其中包括印度电商公司Snapdeal、Housing.com网站、Grofers等。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中国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市场逐步饱和和成熟,印度已经成为中国手机厂商和网络巨头投资的热土。在智能手机市场,中国厂商已经获得了印度超过一半的份额。四季度,小米有望取代三星电子,成为印度智能手机市场的老大。去年底,小米开始投资于印度新创公司,准备开拓基于手机硬件的内容和网络服务的金矿。据悉,除了移动支付公司Paytm之外,阿里巴巴也开始在印度建设电商平台Paytm Mall,不过该公司的行动过于迟缓,已经错过了发展黄金期。目前,印度电子商务已经形成了三国演义格局,美国亚马逊站稳了脚跟,其余两家均为印度本土公司。对于另外一个巨头腾讯,该公司已经在印度投资了网约车公司Ola,以及移动聊天工具、网络教育公司等。(综合/晨曦)

  • 2018大猜想:阿里如何改造大润发?

    11 月 20 日,阿里巴巴以 244 亿港币收购高鑫零售36.16%的股份。近日,高鑫零售表示,与阿里集团的新联盟,将使本集团的业务受益于阿里集团的数据生态系统。此次合作将使高鑫零售集团的店铺数字化,以及引入新的零售解决方案。高鑫零售 1000 多亿元的销售体量与供应链能力,与阿里集团庞大的线上流量和数字化管理能力,如何连接融合? 446 家以条形码扫描为代表的传统超市如何向以大数据和线上线下融合为代表的新零售业态跃迁?数据将连接哪些点?具体来说,高鑫零售将借力阿里巴巴的数字生态系统,推进门店数字化,并将新零售解决方案应用于高鑫旗下 446 家门店,包括线上线下一体化、现代物流及个性化的消费者体验。门店数字化,前提是数据的获取/连接/融合,数据之上是对消费者的识别/理解/洞察,再将其应用到人、货、场的重构中,最后数据自动回流与优化。这背后不仅仅是一个数字化的过程,需要数据体系的支撑,而且数据分析洞察之后,如何应用到场景中,需要成熟稳定的产品去落地。这种以DT思维、模式、技术架构为导向,深入到业务血管层面的实战改造与升级,无论对于传统的零售企业,还是互联网时代以ERP为代表的技术厂商,都是不小的挑战。尤其对于数据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需要实时的交互与流动,才能产生价值。新零售的第一步是实现消费者全流程全场景的在线,企业可以基于 3 个标准去评判数据好不好,能不能用,好不好用。1. 数据的深度和广度群体覆盖的广度和个体识别的深度。数据覆盖群体的池子有多大,直接影响零售企业对行业大盘、用户群体的描绘是否准确。而对个体用户识别的深度,就关系到在具体场景中的适用性。2. 沉淀数据如何激活高鑫零售在多年的经营过程中,沉淀了大量的人、货、场端的数据,但是数据应用的程度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借助阿里线上 5 亿的活跃消费者数据,来激活线下的消费者资产,再注入到业务流程中,或将带来业绩上惊喜。3. 数据打通能力数据打通能力,一直是行业难题。而阿里拥有非常成熟的基于真人属性建立的强账户体系——Uni Identity,能够支持百亿级别规模的Mapping,准确地识别每个账号背后「真人」的全网行为,并且能够跨屏幕、跨设备、跨媒体打通。这是数据得以激活和应用的保证。门店数字化的四个猜想第一步,以消费者为导向,商圈需求分析早有媒体评论,大润发拿店能力是国内最强的之一,议价力极高。并且大润发在选址上也颇具经验。相信,未来大润发将在商圈选址中融入大数据能力,可能将现有的选址经验模型化,利用地理信息、POI信息、人口信息、行为信息等数据,定位好位置。零售品牌也可以直接应用Oplus,从行业和品类需求出发,从近百个商业维度比较,定位好位置、好顾客。更重要的,从商圈人群特征出发,比如,门店周边是老年群体居多、还是年轻白领居多,他们的生活习惯、购物习惯、消费能力如何,甚至具体到品类和品牌,都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的全域数据来分析,在延伸和精细就会落到商品组货、货架优化,招商优化等。大润发/欧尚还可以借助大数据能力,引入如盒马鲜生等新业态,利用VR/AR等新营销玩法、连接菜鸟/支付宝等DT服务,再定位再升级,尤其拉动与年轻消费群体的距离,驱动品牌的持续升级。第二步,引流:实时触达+场景营销新零售在营销领域的应用和提效是最快速的。我们可以基于对门店潜客模型的研究,利用商业Wi-Fi实时的识别和匹配客流人群,通过PUSH等形式,实现秒级的潜客触达。此前,【友盟+】Oplus就帮助盒马鲜生提升精准人群的进店率,降低80%的获客成本。(绝大部分超市还在通过海报引流)场景营销的前提是实现消费者智能分群,比如哪些是新客、哪些是老客、哪些群体对价格敏感、哪些钟爱进口食品。再进一步的,不同群体在线上的媒体触点、精确到公交/地铁站牌/户外广告位的线下营销点位,都将大幅度提升营销效率,带来更精准的商品推荐。系统化的智能分群和策略落地,将是门店数字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步,客流在线化消费者全流程、全场景的在线将贯穿新零售的始终。所以,将线下一个个孤立的、模糊的业务单元(门店)升级为数据化在线化的门店或将成为新零售的基础。(线下对消费者的认知是模糊的)得益于现今成熟先进的数据采集技术,门店可以借助如【友盟+】Oplus新零售解决方案,只需3~ 5 个工作日,就可以让线下门店“在线”,清晰的获取周边商圈流量、门店过客流量、入店顾客流量,并通过流量漏斗分析、流失分析、客户忠诚度分析和人群全维度画像,像管理线上电商一样运营线下门店。这对于高鑫旗下的 446 家门店,和由门店数据连接所产生的对全局的洞察,都将是一大进步。第四步,以消费者为核心大润发及欧尚都有很庞大的会员体系,包括线上线下一体化项目“大润发优鲜”,已经拥有几千万活跃储值卡会员。但是对这些会员的描绘与洞察,多停留在企业内部,对与他们在线上线下全场景的行为与认知几乎是空白的。首先是将所有链路的数据归一,利用ID Mapping能力,将线下数据、线上电商数据、营销数据、企业一方数据等多方数据打通融合,不断丰富消费者画像。其次,门店可以连接阿里线上数据、融合外部的商业数据,获取更丰富和全面的用户洞察,通过“人”带动“货、场”的升级。数据打开了我们对于新零售的想象,阿里巴巴与高鑫零售是两大生态的碰撞与融合,在 2018 年一定会出现新模式、新玩法。对于更多的零售企业,如何拥抱新零售呢?从战略到执行,都要提上日程了。

  • 微信跳一跳催生外挂产业,手游成下一个黑产受害者

    (网络跳一跳物理外挂教程视频截图)跳一跳是微信最新版中上线的首款小程序游戏,凭借微信高权重的推荐及简单易懂的玩法,瞬间刷爆朋友圈,热度超过当年全民打飞机。为了能在排行榜中进入前列,许多网友不惜挑灯夜跳,整宿的按压屏幕就为了那点虚荣心。然而近日媒体爆料跳一跳竟也催生庞大的外挂和代玩产业,在淘宝搜索框里输入“跳一跳”出现几百相关结果,排在销量第一的店铺是定价“1. 9 元”的自动软件,截止发稿时已达成 9539 次成功交易。除了外挂,代玩刷分也十分受欢迎。跳一跳出现有着非常意义,在此之前张小龙曾直接否定基于小程序来开发游戏,这标志着有着9. 8 亿月活的微信正式向H5 小游戏开放,因此业界预测这将开启一个 600 亿级别的新市场。不过,跳一跳外挂黑产的出现为这种乐观的预测泼了盆冷水。不仅仅是小游戏,其实外挂作为虚拟游戏与生俱来的黑产,在许许多多的中重度手游上都早已出现,其中不乏《王者荣耀》《阴阳师》《绝地求生》等知名手游。五花八门的“跳一跳”外挂跳一跳的火爆离不开微信官方的助推,因为此前网络上早已有类似的游戏,不过热度并不高。大多数人玩跳一跳除了该游戏玩法非常适合触屏智能手机,简易清新的画面与简单易懂的操作都是其得以大火的基础,关键之处在于挑起了微信圈里好友们争强好胜心。能够以500+分排到排行榜的前十位置,虚荣心将得到极大满足。显然,手眼协调完美的玩家毕竟是少数,因此跳一跳自火爆之后,各类攻略和心得就非常受欢迎,而动手能力强的玩家甚至开发出人工外挂,成为网络上一时笑谈。没想到,商业能力极强的国人,很快的就把其做成了产业,由于外挂代玩的猖獗,微信内部已对外挂进行打击。各种外挂自被曝出后就引来许多玩家的非议,如果动用外挂玩到几百分就算排到第一又有什么意义?显然另一部分愿意花钱买外挂或代练的玩家并不这么认为。通过对网络上流传的各种外挂教程和视频发现,跳一跳外挂不仅一种,五花八门的外挂里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手动版。本文开头的配图就是这一模式的外挂,跳一跳游戏机制是,由玩家控制一个小棋子,根据按压时长来跳出成正比的距离,正常情况下熟能生巧,玩家越玩手感越好。而动手能力强的玩家却另辟蹊径,准备一把尺子(也有用透明刻度纸板)、一台做指压动作的外设、一台控制外设的笔记本。这个物理外挂要靠玩家先实验出按压时长与小棋子跳跃距离的比例,然后手工用尺子量出两个区块的距离,并在已连接外设的笔记本上输入相应按压时长的代码,由笔记本指令给外设,外设完成一次成功的跳跃。第二类,全自动版。相比上一种更像是玩票的外挂,全自动版则专业的多。这是台专为跳一跳游戏制作的机器,有图像分析模块来计算盒子间距离,和相连的外设。相比第一种用户借助辅助的尺子或刻度板,然后手工控制外设的笨办法相比。该类型直接跳过这些环节,玩家只要打开跳一跳然后放进机器内就好,朋友圈轻松靠前不是梦。第三类,代码版。这就是更高一级别的玩法,完全不需要尺子、外设、图像分析模块之类的复杂配件。只需要将软件植入到手机或连接带有外挂软件的电脑,外挂软件会自动的在后台运行。不过这类外挂被微信发现的风险极高,在隐蔽性上相较上两种要差的很多。虽然跳一跳游戏并不涉及道具金币等交易内容,可外挂的存在却仍让游戏的公平性大大丧失,正如吐槽外挂玩家所说,别人用外挂可以轻松排到第一,这样玩下去还有什么意义?无论游戏是否涉及利益,外挂作为破坏游戏规则的黑产,都会产生极大地破坏作用。30%的手游受侵扰:损失估计超 45 亿每一个 80 后、 90 后、 00 后都不会对虚拟游戏陌生,因此多多少少知晓、接触甚至使用过外挂。对于那些辛辛苦苦研发游戏的开放商或运营商来说,外挂一直是严厉打击的对象,因为它不仅破坏了游戏公平性,还会造成游戏直接的收益损失,严重的能够直接毁灭一款人气还算不错的游戏。在端游时代,无论是早期的《热血传奇》、《CS》,还是后来的《CF》、《DNF》,以及现在火爆的《LOL》、《绝地求生大逃杀》(下文简称《吃鸡》)等都备受外挂困扰。就在不久前腾讯获得《绝地求生》国服独家代理权,去年年底就破获了首起《绝地求生》外挂制作、传播案件。之前《吃鸡》的开发商蓝洞针对外挂乱象已经封禁 150 万账户,占到该游戏销量的5.7%。而一向认为与外挂无缘的手游,近些年随着中重度游戏的火爆,各种的外挂也多了起来。爱加密CEO高磊曾表示:市场上大约有30%的手游受到外挂的侵扰。而据腾讯御安全保守统计,因外挂影响, 2015 年手游厂商损失超过 45 亿元人民币。如端游一样,手游领域外挂泛滥的除了单机类游戏外,一些游戏逻辑要在本地实现的中重度网络游戏同样是重灾区。这类游戏以FPS、射击类、跑酷类为主,外挂主要集中在透视、加速、数值属性修改等方面。而这些仅是外挂的冰山一角,类似跳一跳物理外挂一样,围绕不同游戏奇思妙想脑洞大开的外挂,常常会让负责打击外挂的游戏运营安全部门瞠目结舌。作为国内游戏的半壁江山,腾讯与外挂的碰撞最多。就在腾讯尚未代理《吃鸡》国服时,就已有玩家调侃,想要治理《吃鸡》的外挂,非腾讯不可。因为早些年在运营《CF》、《DNF》、《LOL》等动辄亿级用户的游戏时,腾讯与外挂的较量就几乎无时不在。据《吃鸡》制作人Brendan Greene在接受外媒采访的时候表示:“游戏中99%的作弊者都来自中国!”腾讯的加入,会大大缓解《吃鸡》游戏外挂的泛滥。无数知名端游被毁:手游下一个受害者?游戏对于玩家的魅力在于可以在虚拟的世界获得现实世界触及不到的快感,在游戏里玩家可以化身战士、法师、探险家或拯救者,加之游戏平台合理的激励机制,玩家常常会陷入游戏中不能自拔。所有游戏中,公平机制都非常重要,例如《LOL》、《王者荣耀》为了实现平衡几乎每几个月都要更新一次版本。如今类似《LOL》、《王者荣耀》、《吃鸡》等MOBA、FPS游戏之所以火爆,就同其公平的竞技环境有关,玩家只有靠熟练的技能才会成为游戏的大神,而不像以前主流的MMORPG类型游戏,有钱的玩家可以靠购买平台的加点道具来获得“超强武力值”。可见,即使是游戏平台的官方行为,破坏公平环境的卖道具行为都会引发普通用户的不满,而作为非法的外挂,其对游戏规则的破坏,则更让普通玩家痛恨。据不完全统计,端游《CS》、《冒险岛》、《石器时代》、《CF》等都是因为外挂泛滥,而导致普通游戏玩家大量流失。如今手游也成为下一个受害者,以借鉴端游《吃鸡》而火爆的FPS类型的手游来说,使用所谓的辅助器(外挂),玩家就可以透视、隐身、自瞄、穿墙、遁地甚至巨枪等等,在游戏里可以轻松大杀四方。对于正常的玩家而言,这样的游戏世界丝毫没有公平可言,因此在游戏中的痛苦大于快感,流失就只是时间问题。从跳一跳都产生五花八门的外挂的现状来看,外挂的泛滥已经到了让人发指的地步,如果国内游戏不能解决外挂问题,这颗炸弹总有一天会毁掉行业。国内外挂已是成熟的产业:打击要标本兼治如今的外挂之所以尾大不掉,原因是其已成为一个成熟的产业链,严打外挂涉及到无数人的利益,就算是游戏平台有时候也不得不屈服于现实,在游戏发展史中,也不乏因严打外挂而死掉的游戏。例如《吃鸡》玩家不过 2600 万,却已经封禁了 150 万的用户。假如外挂玩家超过普通玩家,严打外挂可能会造成游戏过早的结束生命周期。通过对外挂涉及的利益方进行整理,主要分为三类:1、制作方:随着市场需求的扩大,国内外挂制作从最早的技术型玩家作坊式生产,进入到规模工业化的模式,如今外挂生产的每一个步骤都有团体进行专攻,最后成品交由专人打包出售。以《吃鸡》游戏来讲,外挂不仅可完成无数神奇功能,还分为玩家版(制作相对粗糙)和主播版(该外挂主播时看不出外挂痕迹),一些高性能外挂甚至卖到一月 6000 元的高价。除了直接卖钱收益外,一些免费外挂靠植入木马或强制安装推广应用来牟利。2、普通玩家:外挂产业最庞大的需求人群则是普通玩家,如今游戏种类异常繁多,大部分游戏都像跳一跳一样,需要玩家花费大量的时间提升技术,而MMORPG类型游戏更需要玩家付出足够的时间才能获得相应经验与金币。因此许多手笨或时间不足的玩家,利用外挂来增强技能,或者靠外挂挂机刷经验或金币,劣币驱除良币效应下,越来越多的玩家或主动或被迫的使用外挂。3、游戏工作室或主播:普通玩家之外,对外挂刚需的则是某些游戏工作室或主播,相比普通玩家出于争强好胜心理使用外挂,靠帮人打游戏赚钱的游戏工作室,以及要靠完美操作吸引观众的主播,外挂对他们来说是真金白银的收益。以近期《吃鸡》成为人气游戏来讲,《LOL》前世界亚军卢本伟就身陷主播期间开挂的嫌疑。以腾讯为首的游戏巨头,对于外挂的打击自然不会手软,而国家虽然尚未有专门针对外挂的条文,但已着手严厉的对外挂、私服进行打击。 12 月 1 日,TGC上腾讯公开表态“将严厉打击外挂”,仅过去 288 个小时首起“外挂”案就被破获。可见游戏巨头打击外挂的决心,然而这只是治标,真正要消除外挂产业还要从治本着手。毕竟,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国内外挂的猖獗还和广大玩家的需求有关,除了追逐利益的占比较小的游戏工作室和主播群体,玩家使用外挂更多的是为了满足虚荣心,或者是对游戏本身的机制优化不满。 2016 年 11 月 11 日,魔兽世界一次永久封停 47 万个账号,两百多万个游戏角色,搞得魔兽世界玩家群体哀鸿遍野,大量轻微违规的用户账户也一下清零。如今魔兽世界外挂问题依然没有彻底解决,还造成大量用户直接弃玩。游戏平台与外挂的冲突也并非你死我活,例如 2002 年《热血传奇》将本是外挂的免蜡和免助跑功能引入到游戏里,使得玩家体验获得大幅度提升,获得很好的评价。而去年《LOL》有史以来最大的改版,也在游戏结束后加入队友评价的功能,以及解除了 30 级游戏等级的限制,让游戏体系内的荣誉评价不再仅限于“段位”,让玩家能在更多的维度上获得虚荣心的满足。游戏平台要一方面重拳打击外挂制作的上下游,另一方面要深刻洞察游戏玩家为何要用外挂,在可以“妥协”的地方让利玩家,只有满足了玩家虚荣心和体验感,相信会将许多心态良好的玩家从外挂阵营中拉回正常轨道,只有外挂猖獗的土壤逐渐消退,外挂产业链才会彻底崩溃,严打只是治标,优化游戏生态才是治本。

  • 从盛名到骂名,算法的 2017 和走在十字路口的科技公司

    公元九世纪的波斯数学家穆罕默德·本·穆萨·赫瓦兹米不该被遗忘。去世几个世纪之后,赫瓦兹米的作品传入欧洲,给当地带来了小数和代数的概念,也为今天的计算机技术打下了基础。赫瓦兹米的拉丁语名字后来也成为了英语中算法(algorithm)的名称。但这个名字,在 2017 年却开始背负起了更多争议。从盛名到骂名将特朗普送上权力顶峰的美国总统大选是 2017 年绕不开的网络热议话题,在这一话题下,Facebook 上广泛传播的政治广告成为了主角之一。10 月,Facebook 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亲自道歉,承认 2016 年的总统大选期间,有数千个煽动社会分化和政治问题的广告在 Facebook 上投放,而这些广告的主人是一家来自俄罗斯的网络机构。这些广告之所以能够获取如此大量且准确的曝光,是因为背后操作的俄罗斯公司对 Facebook 的信息流算法有着非常深入的研究。在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前不久举办的听证会上,调查小组最高民主党官员 Adam Schiff 就向 Facebook 的律师抛出了这样的指责:「俄罗斯社交媒体成功影响竞选的一个原因就在于,他们了解你们的算法,这些算法强调的内容,要么让人恐惧,要么让人愤怒。」算法放大了人们的恐惧,并帮助外来力量干涉一个国家的民主,这样的故事让人感到毛骨悚然。在过去的这一年里,人们对待算法的态度已经悄悄发生了变化。几年前,托高速成长的科技公司们的福,算法在那时还代表着前沿技术和高端的计算机智能水平,几乎等同于政治正确,Google 用算法将搜索结果排序,Facebook 用算法为用户呈现他们喜欢看到的内容,这些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积极的改变。可是在过去的一年里,科技公司滥用算法的另一面开始越来越多的被关注,算法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比起前两年的积极反馈,2017 年公众对算法的态度发生了 180 度的大转弯。被拉下神坛的算法Google 旗下视频网站 YouTube 使用的算法就在前不久获得了不小的批评声,YouTube 有一款针对儿童的频道,所有内容的抓取都由算法自动完成,但这一算法甚至还「诱导」孩子们看一些不良的视频。「一切都在推动我们走向算法引导的定制化产品,这让我非常担心,」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的首席战略师 David Axelrod 曾如此表达过对政治和媒体未来的担忧。但除了担心之外,也有人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马里兰大学的教授 Frank Pasquale 就对 Facebook 将算法「拉下神坛」表达了赞许,「总统大选背后的一系列事件让人们开始真正理解算法系统的力量。」Pasquale 认为,比起以往,今天的算法失去了当年的威信,它更容易被质疑、被讨论。Pasquale 认为这种改变的分水岭是欧盟最高法院在 2014 年做出的一个决定,即从 Google 等互联网大公司的手中夺回公民的「被遗忘权」。「这是早期关于算法系统的竞争和公共义务的争论。」有关算法的争议同样发生在地球另一端。元旦假期之前,今日头条被网信办约谈的消息成了 2017 年最后的热门新闻。24 小时的关停整改之后,今日头条宣布关闭社会频道,同时封禁、禁言 1101 个低质内容的自媒体账号,此外,1 月 4 日还有消息称,为了加强内容审核,今日头条正在大规模招聘内容审核编辑岗位,总的招聘规模在 2000 人左右,党员优先。截至 2017 年 8 月,今日头条的月活跃用户已经超过 2.4 亿,这个快速成长起来的信息巨兽已经成为许多国内用户在手机端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但随着今日头条的规模渐大,用户的使用时间越来越长(截至去年 1 月的数据,今日头条月活跃用户平均每天使用今日头条超过 70 分钟),这款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信息流产品也逐渐暴露出了另一面。对今日头条算法的争议从来就不少,但客观来说,今日头条依托于今日头条App,火山小视频,抖音,悟空问答等一系列高用户黏性的产品矩阵已经悄悄占据了数亿用户大量的消费时长,算法让扑面而来的碎片化的信息更有逻辑的被组织,解决了绝大多数用户对于信息的温饱需求,越来越多的用户事实上也在用脚投票成为头条的用户。从商业的角度,占据足够多用户足够长的时间无疑是一个产品成功的标志,这是无数产品人梦寐以求的结果。但是作为一个国民级应用,这显然不应该是衡量产品的唯一标准。人们的信息消费正在升级,在被满足的同时,用户希望看到更多有价值有营养的优质内容,面对这些升级了的需求,显然不是靠捕捉用户兴趣,不断讨好用户这些既有的算法逻辑就能够满足的。是算法的问题还是人的问题?当然,针对 Facebook 和 Google 等公司的指责不该只针对算法和技术上的问题,而应该更针对发明算法的人和公司。这也是为什么参加听证会时,代表 Facebook 出席的是其首席法律顾问,而不是某个服务器。「我们不能把机器学习系统看做纯粹的技术问题,」微软的研究员 Hanna Wallach 说道,「他们本质上变成了社会技术领域的东西。」但现在,Facebook 和其他公司所承受的压力有时会让算法成为人类和企业失败的替罪羊,有些说法甚至指出算法是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这种将责任全权归咎到技术上的说法非常不负责任,同时也减少了我们实质上修复算法脚本问题的机会。国内视频网站快手的创始人宿华就曾在极客公园的Rebuild 2017 大会上谈起了「算法的价值观」的问题。「算法本身是没有价值观的,但是算法是人去定义、搭建的。做算法的工程师、团队是有价值观的。机器不会无中生有产生一个算法,算法是背后有一群很优秀的人,去分析用户的问题、诉求,最后想出一套办法把它变成程序、代码,然后在计算机上运行。这样整个过程下来,实际上算法里面蕴含的是团队的价值观。」宿华在极客公园 Rebuild 大会上宿华同时说到了快手在内容审查上有着多道人工审核的流程,除了简单的审核以外,快手甚至还有「内容评级」和「专家委员会」的机制。「妖魔化」算法是偷懒的做法,它会让我们容易对算法何以无处不在的原因视而不见。算法是唯一能让我们理解计算机时代海量数据的方法,它提供了一种优雅而有效的方式来让事情变得更加美好,甚至,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智能的算法与「手动」的平衡不仅仅是算法,在过去这一年中,携程因为「捆绑销售」而被网友诟病,360 因为水滴直播引起了巨大争议,这些事件无论是规模还是性质都远远超出了产品本身,甚至引发全民热议,成为了社会各界都关注的严肃问题。隐私权是科技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个议题,360 宣布关停水滴直播的同一天,Facebook 也因为产品设计隐私问题而引发了争议。当天,Facebook 宣布上线新功能,在用户同意开启后,Facebook 会自动帮用户圈出上传照片里的人脸,并给照片中的每个被圈出的人发出提醒信息。新功能上线没多久就在网络上引发了网友的热议和恐慌,Facebook 出于保护用户隐私推出的提醒功能,无意间却也戳中了用户的隐私敏感点,当天,Facebook 慌张地发出公告,宣称这一功能必须由用户主动打开才能应用。2017 年,很多科技公司的日子都算不上顺风顺水。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批评科技大公司们,算法问题也好,产品侵犯公民权利也好,甚至垄断、不公平竞争等等,针对这些的批评声背后,其实反映了科技公司在近几年逐渐成为社会主流力量的趋势。无论是国内还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市值最高的公司们大多是互联网和科技领域的公司,科技公司的力量正在无限崛起,科技、互联网产品正在无限地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原本只限于茶米油盐的生活,正在成为搜索引擎、电商平台和社交媒体的舞台,在科技力量崛起的过程中,人们的抵抗情绪日益高涨,这其实也是科技公司们不可回避的一个挑战。每天,越来越多的人们花费越来越长的时间在 Facebook 和今日头条这样的产品上,这些产品其实已经获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而在这之后,逐渐成为国民应用、互联网上水电煤的 Facebook 们需要开始思考一个更加严肃的问题:在拥有了如此大量的用户群、占据了这么长的用户时间之后,他们如何能让用户花在其上面的每一秒更有价值?依托算法的优势,新兴的科技产品能够从传统产品中快速夺走用户的使用时间,但当这些基于算法的产品成为成长壮大为主流产品时,单纯使用原本用来「攻城拔地」的算法可能已经不再适合新的情况。算法当然是未来,但属于未来的完美算法还远远没有到来,在那之前,如果科技巨头们不「手动」弥补算法的缺陷,普通用户很可能对算法失去信任,这不仅会打击到产品本身,对原本属于算法的未来也将产生不可小觑的负面影响。所以,在过去的 2017 年里,人们已经充分见识到了算法的威力,更认识到了算法的一些弊端,未来在 2018 年,我们会见到更多像 Facebook、YouTube、快手和今日头条一样聘用人工内容审查员的做法和解决方案,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样一点都不智能,但在实现真正的智能之前,这是必不可少的一段曲折与摸索。

  • 预测:2018全球移动营销7大趋势

    市场瞬息万变,唯变化永恒。2017年的全球移动营销市场,依旧风起云涌。这一年,全球移动互联网广告市场规模突破千亿美元,在维持高速增长态势的同时,也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形态。而中国市场,在早期的流量红利消耗殆尽后,已由增量市场转为存量市场,蜂拥而至的移动出海在17年依旧风雨无阻。随着新一轮变革的开启,2018年中国乃至全球移动营销市场,又将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本文试图在全球视野下对18年全球移动营销市场趋势进行预测,以下是相关预测内容:1、 聚焦人本营销,老用户召回受关注2018年移动互联网流量红利将继续向新兴国家转移。对流量触顶的转型期国家而言,存量市场下的用户留存将变得至关重要。而随着市场发展期大量同类竞品迅速推出,用户留存亦将成为重要挑战。进入精细化运营时代,移动营销不再是单纯地关注移动端,简单把一台设备、一次访问看做一位真实消费者,而是透过数据链接消费者使用的所有设备,针对受众本身开展连续、跨屏、有效营销。移动营销将回归营销本真,更加关注用户需求和个性化。针对用户本身进行营销升级的人本营销势必将成为重要趋势。此外,比起获取成本不断攀升的新用户,重新获取成本相对较低的老用户将受到重视。2018年针对流失用户的老用户召回营销将更受厂商青睐。2、 预曝光提前,推广期前置渐普遍鉴于移动互联网产品竞争加剧,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以及用户碎片化时间增长,对屏幕的注意力愈加分散等因素,越来越多的厂商选择将营销时间前置。通过超前预曝光来争夺更多的用户关注,提升产品LTV,。并且随着前置营销逐渐普遍,预曝光时间将更为提前。以移动端游戏产品为例,一款手游产品通常在正式上线前2到6个月开始阶段性集中曝光,而到了2018年这个时间段或将提前至4-10个月,甚至更长。3、 品牌广告引重视,KOL营销持续火爆一方面,随着技术升级,效果广告在广告欺诈、效果评估方面的弊端逐渐显现。据移动营销公司TUNE发布的报告显示,全球移动广告流量欺诈率达15.17%,居高不下的广告欺诈率令众广告主头痛不已。另一方面,随着消费升级,注重情感和创意的品牌广告将重新得到重视。就传播效果和传播力度而言,KOL营销越来越受到广告主重视。而随着全球化的加剧,目前国内出现的诸如NoxInfluencer之类的KOL海外智能营销平台,在坐拥全球KOL资源的同时基于自身技术优势,在精准流量获取、商业变现等方面为广告主提供便利,或将成为众多出海厂商的重要选择。4、 AI赋能数字营销,智能营销时代来临程序化广告购买是目前广告主的主要选择,但随着整个流量市场渐趋饱和,传统的标签式驱动已然不能满足众广告主的需求。相对而言,利用人工智能对数字营销产业进行升级,破除传统分发网络的低留存、低付费等弊端的AI数字营销,将受到更多企业欢迎。事实上,已有部分数字营销公司开始尝试借助AI进行产业赋能。整合海量线上、线下数据,利用AI技术建立企业自有智能神经网络,并通过对用户数据的捕捉与智能分析,还原用户真实的生活轨迹,判断用户的真实情绪,最终进行精准投放和智能监测。这方面,诸如Conversica, Aviso等公司在该领域的布局已经初显成效。而2018年,随着更多企业入局,AI+大数据的移动营销时代将真正来临。5、 渠道效果评估:从CPI到ROAS的转变据美国业内权威调查报告显示:有 46% 的用户在下载应用后仅使用过一次,有 80% 的用户在下载应用一周后,就再也没有使用过。高用户留存需求下的广告主,不再单一追求CPI,而是逐渐倾向于把渠道效果追踪和评估贯穿整个流程,更注重整个营销活动的投资回报率,以及用户的终生价值。随着广告主对ROAS、LTV等指标的持续关注,像AiadMobi等这种利用多维度细化数据精准匹配优质用户,为广告主提升ROI服务的数字营销平台将迎来更多机会。6、 AR VR或成移动营销新风口虽然AR/VR并未大众化,但事实上,VR/VR领域的营销探索却从未停止。大流量平台成为AR/VR营销的重要入口,同时AR/VR又成为平台营销升级的重要手段。京东、淘宝平台的AR实景购、AR试妆等产品不断推出,促使转化率提升超10%。而据YuMe的调查报告显示,VR内容的情绪激发是传统2D内容的4倍,且VR视频开头广告将成为最好的广告形式,回头率高达90%。2018年随着技术手段、场景应用契合度的逐渐提升,为用户带来沉浸式体验的AR/VR将成为移动营销领域的新风口。7、试玩广告或将成为产业黑马从文字广告到现在的激烈视频广告,广告行业一直在向着更好的用户体验方向前行,而伴随着产业技术的不断进度,视频或将以交互的行为,提前满足用户对游戏及应用的前期体验。这样的广告形式既有视频广告的观感,又能提前对内容进行体验,用户转化率相比传统形式视频广告高出数倍,而且用户因为是试玩后主动下载App,用户相对也比较优质。所以试玩广告这种以更高ROI获取高LTV用户的广告形式,必然深受关注,目前国外已经有一些平台陆续上线试玩的广告形式,国内也处于暗流涌动期。

  • 本月,SpaceX将把一辆特斯拉跑车送上太空

        特斯拉CEO马斯克宣布,旗下SpaceX将在1月底发射其最大型火箭Falcon Heavy。SpaceX号称Falcon Heavy“比世界上最强的火箭还要厉害”。马斯克在Instagram上提到,在2500吨的推力作用下,Falcon Heavy相当于18架波音747飞机全速运行。马斯克还透露,火箭将在下周进行试射,并在本月底正式发射,但仍未确定具体发射日期。Falcon Heavy的发射因各种原因多次延期。去年马斯克承认,火箭的发展比他预想的要“更加困难”。对于试飞,马斯克表示火箭不会携带定制的有效载荷。相反,将会把一辆Tesla Roadster跑车送上太空,届时车里还会播放David Bowie's 的单曲Space Oddity进入火星轨道。另外,SpaceX还和部分客户签订了Falcon Heavy的发射合约,其中包括卫星公司Arabsat和Inmarsat以及美国空军,但这些发射没有具体的日期。Falcon Heavy的测试将在肯尼迪航天中心39A发射场进行。SpaceX一直在增加其火箭发射频率,目前它已经能够将有效载荷送入太空,然后在海中使用无人机回收部件重复使用。 SpaceX表示,这降低了发射火箭的成本,从而实现频繁的发射测试。

  • 告别2017:丧文化毒鸡汤之后 暖心营销更能触动我们的心弦

        [ 拒绝卖杂志的大叔是为了阻止小偷的动作]2017 年,最后几天,尚在寒冬。编辑生活在北京,并不像外界以为总是愉悦和充实,这里的生活有很多始料未及,每天奔走在加班与回家的路上,时常担心房价上涨、担心身体健康、担心孩子的安全,感受过丧文化,也读了毒鸡汤,只觉是我等屌丝阶层的苦中作乐,脸上笑过之后,心里却五味杂瓶。目前国内的主流营销方式,在丧文化的道路已经走了很久。丧茶作为一家饱受争议的品牌,却逆势而上更火了;定制负能量的ucc咖啡,从Facebook一路传播到了朋友圈;更多的段子手变成了毒鸡汤小能手,很多年轻人喜欢丧文化产品对真实生活的自嘲,喜欢借用毒鸡汤段子来舒缓生活中规则的压迫。越是身在黑暗,越是渴望黎明。2017 年,却有几个正能量的故事,在这个丧文化盛行的时代,成为独特的现象符号。正能量|暖心广告:这个世界总有人偷偷爱你这是在感恩节,让很多人感动落泪的广告片《这个世界总有人偷偷爱你》,一经发布,短时间内引爆了朋友圈。小编的一个朋友,创业两年失败一无所有,在朋友圈里这样说道:或许这个世界是黑暗的,但是黑暗的过后,总有一道光照射着你。[拍下醉酒女孩照片的男子是为了向民警告知具体情况][拦路的交警帮忙盖上了有安全隐患的油箱盖][外表凶悍的车主其实嘴硬心软巧妙化解了冲突]这个世界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但似乎……也没那么糟广告主题是致生活中那些平凡的小温暖片子里展现的都是来自陌生人的善意,网络上素昧平生的人会对一个有自杀倾向的姑娘温言软语“我的小可爱,我们爱你”。诚然,这个世界并不那么好,灰色的、黑色的、纵横交错,但世界就是这样,有黑暗也会有光,这支广告片把矛盾和真实都展现,最后又亲自点亮了光,让我们这个冬天觉得很暖。正因为有了寒冷对比才更觉得暖, 999 感冒灵依靠这只正能量满满地广告片,不仅仅收获了人们的眼泪,也在这个遍地毒鸡汤的环境下,成功逆袭,成为 2017 年感恩节最亮眼的品牌营销案例。正能量|建军节:快看呐!这是我的军组照小编还记得那几天,朋友圈被军装照强势刷屏了,小伙伴们纷纷暴晒属于自己的军装照,摇身一变,成了满腔热血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个个都是英姿飒爽![就是这个帅帅的军装照]《快看吶!这是我的军装照》是 2017 年最具有正能量的的案例之一,节日营销、事件营销、H5 营销一次漂亮结合。这次活动是由人民日报客户端为庆祝建军 90 周年,创意出品并主导开发。军装照不仅满足了人们对于爱国精神的需求,也处于建军 90 周年大阅兵的重要热点。看了雄伟的人民解放军阅兵,看了《战狼2》、《建军大业》等主旋律电影,最终在朋友圈晒上一套属于自己的军装照,是那一段时间里,全国人民共同的爱好。最终,超过 8 亿次的浏览量,军装照成为史上点击量最高的h5 案例,是 2017 年参与人数最多的正能量营销案例。

  • 我看网约车下半场

    网约车下半场的概念最早始于滴滴与Uber中国合并,那是 2016 年 8 月份。有意思的是,「互联网下半场」的概念,也是那段时间被王兴带火的。先后拿下快的、Uber中国,干翻易到,滴滴一统网约车赛道之后,说上半场结束了并不为过;乃至今天,滴滴独占网约车将近99%的市场份额。从这两个角度看,别说上半场,就是下半场都进入补时尾声了。但偏偏在这个时候,美团点评入局、易到重启、神州摩拜牵手,再加上一票做共享汽车的新玩家,程维本来以为下半场只是清理战场的垃圾时间,没想到战火重燃,尽管目前来看还只是星星之火。互联网竞争讲究赢家通吃,赢家就意味着市场份额。今日头条在信息分发领域的市场份额还远远不到50%,小米在互联网手机的市场份额同样如此,美团点评在外卖领域刚刚过半。即使像腾讯、阿里这样的巨头,在各自核心领域的市场份额也没到90%。像滴滴这样的超级存在,其市场份额甚至超过很多传统行业的国企、央企。90%以上的市场份额,可能已经创造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纪录。所以说,网约车的上半场,其实是滴滴不断获取市场份额的一个半场。互联网公司拿下市场份额的套路,无外乎两种:一是真刀真枪PK,胜者为王;一是收购、合并,组建流量托拉斯。滴滴无疑走的是后一种路线,而这种路线的核心就在于资本。滴滴与快的合并之前,基本保持了每年两轮融资的节奏,但二者合并之后,滴滴的融资速度突然加快:在与Uber中国合并的 2016 年,合并之前滴滴完成了至少 4 次融资,合并之后几个月之内又完成了 3 次融资。也就是说,在对最后一个竞争对手合并的 2016 年,滴滴一共完成了 7 次融资才算拿下网约车的上半场。如果说网约车这条赛道是硬生生被补贴砸出来的,那么最后把这条赛道清理干净的武器,依然是资本。所以说,网约车上半场的竞争,本质就是资本的充分竞争,快进快出,简单粗暴。到今天,滴滴的累计融资额已经超过BAT上市前的融资规模;论融资能力,程维不输前老板马云。充分的资本竞争,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对于用户来说,可以享受到补贴大战带来的实惠;对于平台运营方来说,需要不断融钱、烧钱来保证竞争的可持续性。而一旦资本层面的战争结束,就意味着平台不需要大规模烧钱了,用户之前获得的实惠也会烟消云散。网约车补贴大战的时候,听到用户最大的声音是谁家又补贴了,大战结束的时候,价格回归理性,用户也越来越理性了,开始对专车、对司机、对平台各种挑刺;竞争掩盖了用户价值,垄断终结了用户价值。简单来说,网约车的上半场就是通过价格战的充分竞争,实现赛道的充分、彻底整合,这个过程中用户仅仅被当成流量而已,但他们对补贴实惠的渴望并没有泯灭。网约车下半场怎么踢,取决于两点:一、是否还存在再次补贴用户的可能;二、补贴之外,用户价值是否得到满足。关于第一点,答案毫无疑问是Yes。在中国,任何时候、任何行业只要有价格战,用户一定会在第一时间用脚投票的。美团打车现在在南京对司机的抽成是8%,不到滴滴司机的一半,甚至在前不久推出北京、上海等 7 城开城活动时,宣布司机成功注册后可限量领取三个月的「零抽成」福利,这是对司机的「补贴」,但我觉得将来美团打车最大的杀手锏应该是对C端用户的补贴。刚刚融了几十亿美金的美团点评当然有实力直接用补贴揽客,但未来最有可能的,是利用已有的商家资源做交叉营销。比如你想去一家餐馆吃饭,用美团打车可以享受吃饭的优惠,吃完饭再用美团打车,继续有打车的优惠。这是对用户「占便宜心理」的多重绑定。王兴一直在讲,深度挖掘用户价值,什么意思呢?我觉得在移动互联网红利期已过的背景下(也就是互联网下半场),深度挖掘用户价值就是把用户当人,而不仅仅是流量。流量是点,是抽象的;人是需求的集合体,是具体、鲜活的;深挖用户价值,就是深挖用户需求。之前网约车补贴大战,用户像韭菜一样被割来割去,资本成了判定用户价值的唯一武器,而用户需求仅仅是「便宜」。这种方式,可以通过资本留住用户(流量),但留不住用户价值。凡是用钱搞定的用户忠诚度,都接近于零。看看滴滴和美团点评围绕出行做的布局,其实都是在围绕深挖用户价值做文章。滴滴在网约车之后,重金入股ofo,现在又收购小蓝单车,据说内部还在孵化自己的共享单车业务,至于无人驾驶,早已经被确立为未来核心业务;而美团点评除了推出打车业务,还推出了共享汽车,同时王兴还投资了摩拜单车。网约车的下半场,其实是出行的下半场;出行服务就是满足人的多样化需求,把用户价值拉长、把人的刻度放大,而不再是一个点。从这个角度看,美团点评一直在做的多元化,滴滴正在做,因为多元化是深度满足用户价值的必经之路。过去十年,中国互联网各个战场,只有一个是在既得利益者垄断90%以上的市场份额的情况下,被后来者硬生生撕开一个口子,这就是移动支付。在微信支付之前,支付宝就等于互联网支付,其垄断性不亚于今天的滴滴。但微信支付借助移动互联网的红利,实现了弯道超车。网约车不同于支付的一个背景是,互联网红利期已过。所以,说美团点评等后来者一定能吃下多大网约车的市场,还有很大的问号。网约车下半场的好戏,才刚刚开始。

  • “野心勃勃”的信用租赁会抢走消费分期的“头把交椅”吗?

    租房、租车,租手机、租奢侈品……名为“信用租赁”的模式,开始渗透各个消费场景。芝麻信用也在积极收割,让各种信用租赁产品,免费上线到“信用生活”板块。玩家汇聚,巨头布局,这个新的模式甚至叫嚣,未来将取代“消费分期”,成为消费金融的主力军。消费金融的头把交椅,将交给“信用租赁”这个野心勃勃的新玩家吗?火热租赁一个叫“信用租赁”的商业模式火了。租赁,其实这个词并不新鲜,以前常见的场景,就是租房、租车。只是在“信用”逐渐觉醒后,两者酝酿,迸发了性感火花。这个模式是怎么玩的?比如手机租赁,一部新的iPhone X,如果是分期购买,最终支付本金加利息近万元。但如果是租赁,按照机蜜的价格,每个月只需要付 399 元租金费。使用一年的费用,不到 5000 元。一年之后,你可以考虑支付尾款,将手机买下来,也可以选择不租了,再换一把新手机。这个模式对于追求时尚的年轻人来说,有极大的诱惑力。“大量的人使用手机的周期,就是一两年,他们会在新款手机出现之后,就换手机。”多位从业者称,而这个模式,就是暗合了这个心理,更贴合年轻人的使用习惯。他们不在乎“所有权”,只在乎使用权。只要曾经拥有,不需天长地久。因此,这个新的玩法开始在各个领域蔓延。践行得最成功的,就是汽车金融领域的“融资租赁”。资本对这个模式也异常追捧。弹个车的母公司大搜车,完成了1. 8 亿美金的D轮融资;易鑫,获得腾讯、百度、京东等共计9. 5 亿美元融资,已经登陆港股;花生好车,也获得京东金融的战略投资。“ 2015 年进入市场的时候,还处于早期,但现在的发展已远超出我们预期。”花生好车联合创始人陈鹏云称。而最有想象力的,就是手机3C类的“租机”模式。“iPhoneX上线半个小时,订单超过了 1 万。”iPhoneX首发前夜,机蜜CEO奚孟在朋友圈写道。除了机蜜,目前还有更多公司撕开手机租赁的风口:迪信通与机蜜合作,趣店旗下的趣先享,爱回收旗下的享换机。而电商巨头,也纷纷进场布局。如京东旗下的京东保租,国美租租等。信用租赁切入的场景,还远远不止这些。打开芝麻信用,在“信用生活”页面,可以看到多个租赁的场景:租玩具、租奢侈品、租家电……在商品的消费领域,使用最多的金融产品,无非是消费分期。但这个新模式的崛起,开始冲击消费分期“一家独大”的地位,未来,两者会终有一战吗?强势崛起信用租赁崛起背后最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新的消费群体崛起。90 后、甚至 00 后,成为新的消费主力主。这群年轻人,叫 80 后、 70 后为“老古董”,他们自我意识觉醒,热爱自由,个性十足。商品,在这群年轻人面前,不再代表财富、稳定,而是玩具或者工具。“用户不需要去拥有产品,只需要在一定时间内使用这个产品。”专注这个领域的投资人陈新远对一本财经表示。在汽车领域,这个消费理念的转移更为明显,“车不再是一个资产,而是一个消费品,一个代步工具”,陈鹏云称。他们不再在乎“所有权”,只要有“使用权”就好。而另一个崛起的深层次原因,就是“信用觉醒”。“信用是对这波租赁浪潮的推进器。”奚孟举例称,比如,神州数码等很早就推出了手机租赁产品,但是一直未成气候,“因为这个租赁,需要先缴纳不菲的押金。”“近期崛起的信用租赁,通俗而言就是‘免押金’。”陈新远认为,信用免押金的场景越来越多,譬如,共享单车、租车、酒店入住等等。陈鹏云称,同样一台车,信用佳的客户不仅可以省下30~40%的首付,还可以享受更为低廉的租金。又如,在支付宝“信用生活”板块中,芝麻信用分超过 650 分的租客可凭借信用免押金、按月交租。而芝麻信用最终也在忙于收割各种场景,布局到“信用生活”板块中。据参与者透露,这些信用租赁的产品,上线芝麻信用是免费的,“只要服务优质,就可以免费享受支付宝的巨大流量”。芝麻信用在信用租赁领域,也将成为最大的垄断者和收割者。而与分期相比,信用租赁也有很多优势。一定程度上,分期和租赁,都是为了追求品质生活。但租赁可以花更少的钱,享受同等的品质。乔布斯就是租赁的深度用户,他和汽车租赁公司签订了一份协议,每 6 个月就换一辆奔驰豪车。就算租期过了之后,用户还有不同选择,比如手机租赁,可以续租;买断,但要支付比原价更高的价格;或者直接选择不要了,作为二手商品回收。“这种灵活的选择权, 90 后很看重。”陈鹏云称,“比如我换了城市,汽车开了一段时间想换了,租赁模式就会有更多的选择。”相比较来说,租赁模式更为灵活,“不为物所累”。而另一方面,租赁模式进入门槛更底。比如,在汽车领域,选择分期,一般要先付30%;而租赁,只要先付10%。租金,在各家竞争下,价格战也愈演愈烈,新的iPhone8 手机,每日只需要租金 8 元。无疑,这个模式对于新崛起的年轻用户群体,更具诱惑力。那信用租赁的这些平台,又将如何盈利?买卖双方,一般是“零和关系”,一方获利更多,另一方让利更多。但实际上,用户获利更多,租赁平台也获利更多,这个让双方共赢的利润,是从哪里挤占出来的?实际上,这来自二手商品的“残值激活”。比如,用户换了新手机,旧手机大多淘汰给长辈,很少拿去回收。因为钱不多,可能还要冒数据泄露的风险,不值当。但在欧美,运营商、品牌商、回收机构联合,组队推动用户回收,因此回收率高达30%。而在中国,回收率只有2%左右。而租赁模式,就将这些一直废弃在箱底的“残值”激活,从而让用户和租赁平台来分食这部分利益。正是因此,很多租赁平台才野心勃勃,觉得自己将颠覆分期模式,成为消费金融未来的主宰模式。“在某些领域,租赁和分期是一种竞争关系。”业内人士认为,“用户选择了租赁,就不会选择分期。”租赁和分期,在消费金融领域,恐怕终有一战。挑战信用租赁虽然来势汹汹,但这个行业刚刚觉醒,难点颇多。奚孟认为,租赁领域有五大核心点:流量、资金、供应链、风控和残值处置。在这条绵长的产业链里,处处有商机,但处处都是坑。“这其中最大的挑战,就是前期的风控和后期的残值处置。”陈新远表示。先说说风控难点。目前,大多租赁平台都对接了芝麻信用分,但如果这成为唯一的风控依据,则“全是坑”。芝麻信用就一定能反映一个人的信用度吗?因为芝麻信用评定的两项核心数据,来自用户的淘宝交易行为和支付宝支付行为。这些数据和一个人的信用关联多大,目前来看,还有待观察。“即使是 700 分的客户,也不见得是好客户,我们是吃过苦头的。”奚孟记得,机蜜曾被黄牛盯上,一天被套了 100 台,50~ 60 万就没了。“黄牛有两波,一波盯着金融;另一波,盯着3C。”奚孟称,“这个群体,嗅觉敏锐,一个成功后,就开启人海战术,拉着微商、老家农村用户一起做。”“未来芝麻信用分会强大,但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不能完全依赖它,不然也可能会被带偏。”奚孟称。而迪信通市场负责人任京丽直言,芝麻信用分,一方面是获客的手段,“很直观的告诉用户, 600 分就可以使用租赁的产品了”;另一方面是处罚手段,违约就会影响芝麻分数值。在风控领域,芝麻分只能作为“第一道防线”。“现在租赁的大数据模型还没有那么完善,目前风控还是需要半人工的审核状态,自动化程度会随着行业数据的增长日益成熟。”陈鹏云认为。刚才虽说,“残值”是最为核心的盈利点,但管理起来,也问题重重。“目前回收产品会有几个处理方式。”任京丽介绍,“最好的,作为二手手机租赁,次一点的,作为二手手机销售,最次的,作为零件回收。”“东南亚,非洲等市场,也是好的回收渠道。”奚孟表示。问题是,目前市面上还没有一个官方认可的“残值定价”。“一个二手手机,有的定价 2000 元,有的定 1700 元,定价混乱。”奚孟称。因此很多平台都自建一道定价体系,自己要挣钱,还要接近用户的心理价位,说服用户。尽管这个模式前景可期,但用户也才刚刚觉醒,很多用户最后还是选择了“买断”模式。“有些平台为了流量,买断的时候不需要支付比原价高的价格,而是直接原价买断。”奚孟认为,这是不健康的模式,会让平台陷入“贴钱运营”的深渊。关于用户“使用权”的培育,也才刚刚起步。租赁和分期的战争,将在什么时候爆发?“在手机领域,租赁和分期必有一场恶战。”奚孟预估,明年年中可能会爆发。在某些生活消费领域,分期一定会被租赁取代,只是落地会缓慢一些。终极战争,一触即发。

  • Web Design数据库:2017响应式设计断点数值与代码段参考

    相信很多网页设计师,对响应式设计还存在很多迷惑。设计稿尺寸?分辨率?CSS样式?等等,这是很正常的,网页发展迅速,电子设备层出不穷,造成了设计工作量大增。一会儿你要兼容PC,一会儿要兼容安卓,一会儿要兼容苹果,一会要兼容平板,一会要兼容智能手表,感觉人都要崩溃了。然而,事实确实如此,单纯的网页界面设计,我们无需考虑太过复杂的响应式,因为响应式靠的还是前端工程师嘛!但是我们可不能忽略这个,如果你是一个团队,弄不好你会被前端开发人员砍死,如果前端开发人员是个妹纸,说不定你会把人家弄哭。之前我也有一套免费的公开课,详细讲解了响应式和尺寸、分辨率等问题,但是还有很多不完善和不准确,又经过了一年多的打磨,我这里又重新整理归纳了更好的数据和使用技巧。 好了,废话不多说,设计网页界面,定下一个标准尺寸,包括响应式尺寸,其实很容易,用Photoshop CC高版本,可以在直接创建文件时选择不同设备的尺寸参考,增加了设计的准确性。 当然,如果你不使用默认的Photoshop尺寸,可以参看下面的表格进行尺寸设置,表格中列出的尺寸是常用于网页设计中的尺寸参考,并不是全部。响应式设计对于初学者,甚至对于经验不多的在职人员,也是一个很复杂,学起来相对不容易的知识。学习基本的响应式规范容易,但是实际使用到项目中,就不是那么得心应手了。这是一个过程,你如果学习下面的表格比较吃力,请不要操之过急,多自己去实践,慢慢找出响应式断点的意义。下面的数据并不是固定使用在任意项目中,具体的响应式断点数值,还需要根据具体的项目设计方案,根据项目使用的前端开发框架考虑。 好了,这篇文章的核心来了,设计是小事,真正的大事,在于前端开发如何让你的设计稿支持响应式,这就需要根据互联网的现状,根据全球使用各种设备的情况,根据各种设备的尺寸分辨率来进行判断。有很多文章,很多时候,要完完全全按照标准兼容所有设备,工作量是非常庞大的,我相信每个开发者都吃不消,况且开发者还要考虑浏览器兼容性,更是难上加难。我自己总结的两个表格,它们是我自己比较常用的参考值,同时也参考了一些W3C一些权威的数值,包含了尺寸,分辨率,CSS的媒体查询代码段等核心数值。我自己在写前端的时候,也不断摸索如何即做到兼容,又满足多种主流设备的屏幕尺寸,还要减轻前端开发的工作量,提高前端开发响应式的效率。 你去Google或者百度一下,你可以找到很多响应式的CSS代码,复杂的有,简单的有,标准不一的也有,其实我也经常去寻找资料学习,很是头疼。但是最终你学到的知识,都要实践到具体项目中,你才能知道什么最好用,什么最合适使用,我尽量本着下面的原则整理这些CSS代码: - 减轻前端开发负担 - 能最大限度兼容各主流设备和PC电脑 - 代码量尽量少,便于更清晰的思路 - 兼容全球主流框架Bootstrap 这是很漫长的工作,我积累了很久,实践了很多,开发过的支持响应式的框架或者插件,所以在这里我做一个分享,特别是CSS代码段,相信对每一个前端开发者都会有所帮助,你不一定按照我的参考去做,但是你可以体会它们的意义。下面就看一看我常用的前端开发时用到的响应式代码: a) 常用于图片流 @media all and (max-width: 1690px) { ... } @media all and (max-width: 1280px) { ... } @media all and (max-width: 980px) { ... } @media all and (max-width: 736px) { ... } @media all and (max-width: 480px) { ... } b) 常用于稍微复杂的基本响应 @media all and (min-width:1200px){ ... } @media all and (min-width: 960px) and (max-width: 1199px) { ... } @media all and (min-width: 768px) and (max-width: 959px) { ... } @media all and (min-width: 480px) and (max-width: 767px){ ... } @media all and (max-width: 599px) { ... } @media all and (max-width: 479px) { ... } c) 基于Bootstrap 3.x 全球主流框架 @media all and (max-width: 991px) { ... } @media all and (max-width: 768px) { ... } @media all and (max-width: 480px) { ... } d) 基于Bootstrap 4.x 全球主流框架 @media (min-width: 576px) { ... } @media (min-width: 768px) { ... } @media (min-width: 992px) { ... } @media (min-width: 1200px) { ... } e) 常用于Retina屏幕图片适配(@2x) @media(-webkit-min-device-pixel-ratio:1.5), (min--moz-device-pixel-ratio:1.5), (-o-min-device-pixel-ratio:3/2), (min-resolution:1.5dppx) { ... }

  • 敏捷转型16个月,总结期间得与失

    本文将总结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在转型过程中踩过的坑,以作前车之鉴。也聊聊在转型过程中,哪些优秀的实践可以尝试,走上渐进变革的道路。 到今天,我们已经在敏捷转型的路上已经磕磕碰碰的走了16个月。从启程时的兴奋到现在的淡然,回想起来还是“图样图森破”,原以为把敏捷那一套运作模式拿过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就会好转起来。然而,并没有那么简单,受限于组织架构,仅仅是把敏捷那一套运作模式照搬过来我们就做不到,更别说照搬过来后能不能适应我们的产品研发了。 虽然,目前敏捷转型和预期比起来进展不够理想,但是在期间我们还是运作起来部分优秀的实践,提高了产品研发效率。本文将总结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在转型过程中踩过的坑,以作前车之鉴。也聊聊在转型过程中,哪些优秀的实践可以尝试,走上渐进变革的道路。 1.敏捷初识,我们的敏捷做对了吗 在接触敏捷之处,大家对敏捷都是一知半解,更多的停留在字面意思的理解上:“敏捷就是快“。一旦有人觉得不快时,就会发出质疑,我们的敏捷做对了吗?另外一方面,由于刚接触敏捷,我们开始变得理论化,严格遵循敏捷定义的方式方法,条条框框,带着对敏捷的敬畏,天真的认为敏捷规定的都是好的,敏捷之外的方式方法都是不完美的,有缺陷的。对,这就是我在刚接触敏捷时,最大的两个误区。 1.1.目光不要只关注敏捷的快 快,仅仅是敏捷带来的一个结果而已。单纯的只关注这个结果,并不能对我们的转型带来什么帮助。关于快的定义,我们习惯性的参考别人做产品是什么样的节奏,找到业界的优秀企业作对比,认为做到那样才是快。然而,我们却很少去关注对应产品的品类和复杂度,忽略他们的组织文化、组织架构、人员素质、开发过程中的取舍等各种细节。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全是优点,自家的孩子一堆问题,却不去了解别人是如何解决那些问题的,付出了什么代价,只想取别人的优点,忽略别人的缺点。 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便宜十六策·思虑》 我们在做敏捷转型时,引入了外部咨询培训,培训过程中老师举了一个例子:“他们以前做产品时,一天可以发20几个版本。”,这样的例子对于我们来说简直是太刺激了,我们的产品要一个多月才能发出去一个版本。虽然我们知道老师举例的产品是web端产品与我们的产品完全不一样,我们还是不由自主的认为我们是不是可以做到1周发一个版本,甚至更快,毕竟别人一天20多个版本啊。对,我们的目光完全被“快”吸引了,于是什么都围绕怎么能更快去开展改革,想方设法的充分利用资源,各种并行,反而导致混乱。 1.2.不忘初心,实事求是 我们是一家销售消费类硬件产品为主的公司,在引入敏捷之前,我们采用的瀑布开发模式,在产品复杂度低,研发人员较少的情况下,运作还比较良好。但是,随着产品复杂度的增加,研发人员增多,人员依赖度的增加,这样的研发模式变得十分笨重,连一个基本的信息传递都出了问题,集成一个版本变得十分困难,发布日期也总是一拖再拖。从结果上看就是我们不能按时发布,发布的周期比较长,产品研发变得“不敏捷”。然而要实际落地解决问题我们需要在这几方面改善: 建立新的沟通机制,保障跨领域协作的有效沟通。需求要进行有效的优先级排序,并控制数量,并承诺对应优先级需求的交付率。避免建立过大的团队组织,如果存在,需要根据业务的独立性,拆解为适当规模的小团队。团队之间人员要解耦,尽量避免一个人在多个项目团队。信息透明,尽量让团队成员能基于已有的信息自己做出决策,而不是询问上级。建立跨领域团队,并对团队进行敏捷开发知识的宣导和指导。引入持续集成。限制在制品,避免一个人同时开展多项工作,原则上不能超过2个未完成的任务。 等等…… 我们不再纠结于是否一定执行了敏捷里面规定的活动,又或者说我们现在的项目过程,也谈不上是完整意义的敏捷开发,我们更注重什么样的招式能有效解决我们当下的问题。 1.3.我们的绊脚石 本文开篇讲到了组织架构导致我们并不能完整的引入敏捷开发的各项机制。我相信,做过敏捷转型的人应该都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以下是我们在敏捷转型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当你遇到这些问题时,不要惊讶,对于一个传统的成熟组织来说很难改变,尤其在没有上层领导积极推动的情况下。 没有产品经理,敏捷团队只关注开发与发布,不管开始,不管结果。 在我们公司的组织架构采用了弱矩阵形式,敏捷团队更多的起到协作开发前端需求的作用,他们不需要对产品直接负责,也不会关注产品在市场上的反馈。 测试与开发职责界限清晰。 在理想的敏捷中,在开发过程中就开始做测试,而我们还是需要开发完成后再进入测试,走上了“小瀑布模式”之路。 无法进行短周期迭代,放弃迭代。 由于走上了“小瀑布模式”之路,根本没办法做到较短周期的迭代,对于一个月一个版本来说,超过2周的迭代周期已经失去了实际的意义。 做好的功能都会发出去,基本没有功能灰度验证,功能越堆越多,维护越来越难。 需求人员都会认为自己想法是完美的,能有效提高产品的价值,他们更关注自己提的需求,而不是这个产品。 没有项目经理,只有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不专注,不专业。 由于公司项目是弱矩阵形式,项目更多的是协作作用,项目负责人更多的是起到拉通团队协作的作用,由于项目负责人往往身兼多职,并不能有效的持续投入精力优化项目过程。 等等…… 2.成功的每一小步 固然,我们在转型中问题众多,还有很大的优化空间,但是和以前比起来我们还是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以下招式在实际项目开展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实际意义,并不受传统组织架构排挤: 2.1.跨职能团队 对于传统企业来说,一般根据职能属性进行部门划分,各部门互相协作完成项目。然而,跨部门的协作成本明显过高,当产品需要频繁的跨部门协作时,这样的模式明显无法胜任。而在这时,公司必然也会暴露出由于这样的缺陷,导致的开发效率低下的问题。此时,以事业部或核心部门主导,建立虚拟的跨职能团队,也就顺理成章,一气呵成。跨职能团队能有效解决产品在开发时,频繁协作沟通的问题。在这样的团队里,沟通由实际的开发、测试、需求人员直接当面沟通,频率更高,信息失真也比较少,也避免了部门之间扯皮的问题。 2.2.每日晨会 晨会,是跨职能团队进行沟通的标准活动,每天在固定的地点、固定时间花10分钟左右举行,是一种很有效的团队同步机制。然而晨会看上去简单,但是要开好,却没有那么容易。敏捷里面的推荐晨会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昨天做了什么?今天要做什么?有什么问题? 对于敏捷小白的我们,刚开始照本宣科的组织晨会,但是采用标准的模式,我们却始终都开不好这样的晨会,下面会详细的说说我们都遇到了哪些问题。 晨会沟通时,大部分信息对改善项目进展的实际意思很小,口水话太多。当一位同事在描述自己昨天做了什么,今天要做什么时,大部分人并不在意。大部分工程师晨会都是自顾自说,不关心自己表达的内容是否有效传递。推广晨会轮流组织时,发现大部分人并没有这个能力有效的组织晨会,并不太好实践。晨会讨论的内容很离散,看不到整个项目的进展。 2.2.1.怎么开好晨会 正如敏捷宣言里面提到的“个体交互胜过流程和工具”一样。晨会,需要将当前项目的进展透明到整个团队,并促使团队成员基于各自目前的情况,通过沟通及时主动的解决问题。那如何才能做到快速有效的沟通呢,我认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团队成员都清晰的知道项目的目标和当前的状态。项目中的各项工作内容都有清晰的优先级,以及明确的责任人和当前的进展信息。晨会有明确的规则,每个人都知道在何时做何事。参与晨会的每一个人都能随着轻松的了解到与他相关人员的任务进展状态。 要做到这些,当然就少不了一面合理的看板墙了。它是整个晨会的核心载体,晨会时,所有的项目成员都基于看板墙的信息进行讨论并更新看板墙的信息。 2.3.看板墙 看板墙,看似只是简单的将项目中要展示的信息帖到一个版本上面去,但是如果贴得不合理,整个晨会就会一团乱麻,思路离散,最终导致晨会的失败。接下来,我将谈谈我们看板的演进过程。 刚开始,我们采用上图那样的看板墙,纸片上仅仅写了用户故事,每天晨会的时候,大家围成一圈,按顺序每个人讲自己昨天做了什么,今天做什么,有什么问题。当发现某项用户故事改变了状态时,就挪动到对应的列里面去。 渐渐的问题就暴露出来,我们发现看板墙上的卡片会有很多,而且会越来越多,因为我们总是想做更多的用户故事,一旦某项用户故事在开发过程中受阻,我们就会考虑开展一项新的用户故事,我们不能接受一个人“闲下来”。另外,由于每个人讲的内容,并没有和卡片直接关联起来,导致我们并不能很好的把讲的信息和看板墙结合起来,以至于看板墙成了一个背景,没有起到太多的实际意义,我们开始质疑,轮流讲问题是不是不合理,转变为由一个人主持,根据看板墙上的信息逐个询问探讨,为了实现轮流主持,我们定期换不同的人进行询问探讨。

  • 5个范例告诉你什么是自适应网页设计

    移动设备正超过桌面设备,成为访问互联网的最常见终端。于是,网页设计师不得不面对一个难题:如何才能在不同大小的设备上呈现同样的网页?自适应网页设计的出现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这篇文章将带你了解一些关于自适应网页设计的基础知识和设计范例。一、理论基础:什么是自适应网页设计?2011 年,网页设计师Aaron Gustafson在他的书《自适应网页设计》里率先提出了自适应网页设计的概念。Adaptive design (自适应设计):为不同类别的设备建立不同的网页,检测到设备分辨率大小后调用相应的网页。目前AWD网页主要针对这几种分辨率(320,480,760,960,1200,1600)和响应式网页不同,自适应设计是基于断点使用静态布局,一旦页面被加载就无法再进行自动适应,自适应会自动检测屏幕的大小来加载适当的工作布局。因此,当您在电脑上打开浏览器浏览网页时,该网站会自动检测并选择该桌面屏幕的最佳布局。二、实践方法:如何做自适应网页设计?基础的网页设计涵盖了几大重要环节:前期的原型设计(工具:Axure,Mockplus)UX设计(工具:Justinmind)UI设计(工具:Sketch)后期的前后端,HTML,CSS, JS.而做好自适应网页设计则需要遵循以下几个步骤:Step 1:Meta 标签为了适应屏幕,不少移动浏览器都会把HTML页面置于较大视口宽度(一般会大于屏幕宽度),你可以使用viewport meta标签来设定。以下viewport meta标签告诉浏览器视口宽度等于设备屏幕宽度,且不进行初始缩放:Step 2. HTML结构在这个例子中,页面布局包括 Header, Content, Sidebar和Footer. Header固定高度为180px, Content宽600px, Sidebar宽300px。Step 3. Media QueriesCSS3 media query是自适应网页设计的关键,就像高级语言里的if条件语句,告诉浏览器根据不同的视口宽度(这里等于浏览器宽度)来渲染网页。三、自适应网页设计范例目前很多网站在PC端和手机端已经采用了自适应设计,在不同的设备上浏览网页时已经可以很好的体验到自适应网页设计。比如,Amazon, USA Today, Apple, and About.com等。但自适应设计在移动网站上显示的布局可能与桌面版本会有所不同。所以,做自适应网页设计时,设计师需要做更多的工作来满足至少 6 种常见的布局需求。这里有一些优秀的自适应网页设计范例供各位设计师朋友参考。1. Amazon与使用自适应网页设计(如CNN)的其他网站类似,亚马逊鼓励用户下载其品牌应用。 据报道,通过采用自适应设计,亚马逊移动端的访问速度比以往的响应式网页设计提高了40%。并且,此外,亚马逊的自适应网站为移动用户提供了在移动设备上使用“Amazon.com全站点”的机会,而响应式设计并不会提供。2. Apple苹果的设计向来以简洁著称,不论是它的网站、商店,还是产品设计无不体现着这一主题。没有采用响应式网页设计,这一点让苹果饱受诟病。毕竟,它的一系列智能产品就是响应式设计存在的原因之一。现在,苹果采用了自适应网页设计,这也意味着苹果的官网将会随着设备类型和功能做出改变。3. Avenue 32在线奢侈品购物网站Avenue 32 是一家采用自适应网页设计的典范。该品牌的特色是设计师与Usablenet合作,创造出无缝,直观和极具视觉吸引力的移动和平板电脑体验。根据Usablenet的说法,桌面版网站上充满了内容丰富的网页,包括产品图片,设计师细节,策展的外观等等,这个品牌必须创建一个视觉和功能上与这种桌面体验一致的多渠道网络产品。Usablenet首席营销官Carin van Cuuren表示:“采用自适应网页设计使Avenue 32 能够突出其移动端的发现和商务功能,从而使客户能够随时随地浏览和购物。 “而且,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订单增长了40%,移动流量翻了一番,平均移动交易增长了27%。”4. USA Today自适应网页设计让“今日美国”(USA Today)选择了一种自适应方法,因为该技术允许品牌通过考虑操作系统和屏幕尺寸来检测特定设备,以提供量身定制的体验。” 因此,提供比响应式更丰富的新闻体验可能会更受欢迎。5. About.com各类新闻网站都采用了自适应网页设计,因为它能快速加载网页和满足所有不同设备的读者访问网站。以上 5 个自适应网页设计的案例从各自不同的角度,不管是网页的访问速度,品牌影响效应,或是用户体验方面都极大的说明了为什么自适应网页设计会变的流行起来。

  • 如何做好用户引导?这儿有4个实战方法!

    一个产品如何吸引新用户深入了解,用什么样的策略来创造最关键的第一印象?本文中,我们来一窥餐馆顾客引导的魔力,思考如何将它们运用到体验设计中。1. 门后有什么?我和妻子上一次去巴黎时,我们频繁外出就餐,游客们在巴黎这样城市都会这么做。华丽丽的备餐过程和美味的餐点令人难以抗拒。不过,关于就餐体验,我最欣赏的是观察餐馆如何引导人们踏进他们的店门。毕竟餐馆都知道,只有顾客踏进店门,他们坐下并最终留下的可能性会大幅提升。最优秀的餐馆似乎都使用了相同的模式。像这样:当我们在人行道上漫无目的游荡、观摩巴黎的建筑时,我们不得不故意避开人行道中央的菜单牌。实际效果就如他们所说:“这就是我们能提供的。你不必进门了解里面有什么,看一眼便知。如果有什么勾起你的兴趣,你就会自信满满地走进来。”许多产品设计师都希望建立有效沟通,尽管做到的人不多。一个常见的体验设计错误就是假定人们知道的和你自己一样多,或者假定他们会充分信任并一探究竟。但多数人其实不会。菜单能帮助我们更轻松决定去哪里吃,即使我们对那种菜系不太感冒。因为我们能看到店里提供的菜品,知道那些菜大概会是什么样,决策就变得简单:“没错,可以,我们就尝尝这个吧,应该很不错。”就这样做了决定。这能让人克服惯性思维,开始思考餐馆里会服务周到?还是会宰客?它使我们带着自信踏进店门,知道我们会喜欢这里。这个原则在体验设计中也有效。TeuxDeux的首页是个很好的例子。我一打开他们首页,就可以直接开始使用产品。我不必通过一堆屏幕截图来想象。如果我要继续,可以稍后再注册。启示:顾客越清楚门后有什么,他们越有可能进来看看。2. 注意衔接那么,我们尝了两家不同的餐馆之后呢?两家感受完全不同。第一家的反应非常棒。我们受到了欢迎,服务员带我们去我们喜欢的座位。他们能回答一些常见问题:“洗手间在那边。这是我们的特色菜。这个是无麸质食物,这个适合素食主义者。我们的牛排会偏嫩一点,可以选偏熟的。”我们可以放轻松,对周围环境和体验会很有信心。我们感觉受到了精心对待。第二家餐馆的体验就不太愉快,但也同样令我印象深刻。我们被招呼到一张桌边坐下,并没有人来领着我们过去。他们的英语比我们的法语还糟糕,在餐桌上完全无法用手势比划来描述“乳糖不耐症”这个概念。你觉得哪一家最终让我们留下了?在体验设计中,数字产品里已经几乎没有服务水准低下的领域了,不会像第二家餐馆那样需要投入如此多的注意力。当你走进数字产品的“店门”之后会怎么样?很可能是个感谢页面,或者是个网页应用的后台界面,或者是个验证页面。类似这些。设计师们常常忽略这些页面。当你在自己创作的网站或产品界面上任意来回点击的时候,你并不会去评判这些页面。相反,它们经常被卷入应用的逻辑中,在未登录状态下,没有足够深入产品使用的情况下,很难触达这些页面。但是,所有两个状态间的衔接处,前台和后台、市场推广和产品,通常都是用户体验的薄弱环节。你得在这里做到最好。RedPen.io 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我的一位设计同事上周给了我这个链接。(感谢Alex!)打开页面时,我马上就可以拖拽图片上传,写上备注。没有“注册”页面。我在图片上写了好几条备注之后,才弹出一个模态窗口,写着:“说得好!我确信你想要知道有没有人回复,留下你的电子邮箱,我们会及时联系你的。”它居然称赞了我的备注,并且把获取电子邮箱解释成对我有益的事情,而不是注册的一项负担。启示:注意衔接。很少人这么做,但这确实整个用户体验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3. 让他们立刻取得成功在餐馆的体验方面,美国比巴黎强。每个人都喜欢第一次做成某件事时的感觉,尤其是某些没怎么尝试过的事情(“他就是个天才”)。我们在巴黎去过的最好的餐馆,充其量只是在我们进门时在桌上准备好水。更好的餐馆会呈上一些面包和小吃供你选择(这就是“前菜”了,我希望美国的餐馆也能想到)。但是,一坐下就有水和面包递上来的服务,我只在美国体验过。餐馆应该在顾客仔细看菜单点餐的时候,让他们尽快先吃到点什么。我来到这家餐馆用餐,享受一小时的娱乐时光。我越早吃上东西,就越早达成目的。数字产品的UX设计师有一个常见的错误,推迟“享受的时刻”。有可能我当天晚上就是去吃面包喝水的,但它让我切实感觉到了具体的产品:食物。

  • 优先展示、抓取HTTPS!百度站长平台升级HTTPS认证工具

    近日,百度站长平台发布公告称已升级HTTPS认证工具,且建议站长们尽可能将HTTP网站转换成HTTPS协议。百度方面表示,使用HTTPS协议有利于降低被劫持的风险,且可以避免因劫持被搜索算法打击。另外,官方表示,通过HTTPS认证的站点的搜索快照会替换成HTTPS的链接,抓取和展现也会优先HTTPS的链接。 以下为公告详细内容: 为了更好的满足站长在搜索中HTTPS的体验,站长平台将原有的HTTPS属性升级成了HTTPS认证工具:http://zhanzhang.baidu.com/https/index 一、使用HTTPS认证的前提 1、必须保证HTTPS站点正常访问,且页面内引入资源为HTTPS格式,包括引入的视频、图片、CSS、JS等元素; 2、如果存在HTTP和HTTPS两种协议的网站,必须将HTTP的URL301 到HTTPS的URL上,仅有HTTPS站点的可以直接认证; 3、必须保证HTTP站点与HTTPS的链接一一对应,没有HTTPS对应的HTTP链接可能会被判断成死链接; 二、使用HTTPS认证后,天级即可看到反馈数据 一般是验证成功的 三、验证成功后,搜索快照会替换成HTTPS的链接,抓取和展现也会优先HTTPS的链接; 四、HTTPS退场 有些网站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退出HTTPS,但在退出之前一定要注意如下 2 点: 1、回退前,在站长平台HTTPS认证工具中点击HTTPS退场按钮,避免搜索中还是HTTPS链接 2、点击回退按钮后,保持至少 24 小时HTTPS可访问,保证站长平台HTTPS配置端进行回退

  • 当我们接触一个不了解的新项目时,应该怎么做?

    很多朋友问我调研文档怎么写,当然这不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真正让我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是“当我们接触一个不了解的新项目时,应该怎么做?” 新项目,未知的工作 我们都会遇见新项目,实际上每次立项都是一个新项目。 一位朋友,曾经做过数款千万用户的相机产品,近期由于公司策略转移准备做一款直播产品,而由她来负责操刀。 直播产品对于她而言便是一款新项目,尽管她已经非常成功的做出了数款千万级用户的产品。 调研可以说占了产品经理工作内容的50%以上。当我们遇见一些未知的问题时,尤其是新项目、新版本,最直接、最快的办法就是去调研。 一位产品新人,leader将某产品的后台管理系统交由他设计,这是意外的惊喜。 要知道独立负责某款产品的设计往往都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 这对于新人而言是一次难得的经历。 很遗憾的是,这位新人被突然到来的幸福砸晕了头,完全不知道从哪里入手。 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经历? 当拿到第一个完整的任务时,莫名地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以前也没有做过,完全不知道从何开始。 对于老人来讲,这种情况其实通过“调研”就可以很快速的解决。而新人存在许多知识的盲区,比如对于调研的认识可能只停留在一份面试用的“竞品调研文档”。 并且,这份文档也是下载或者参考的某种“模板”,从本质上对“调研”以及“为什么调研”感到迷茫。 认识一下“调研” 字面上理解,所谓的“调研”是指调查与研究,一共两个部分,而且是先调查后研究。通俗来讲,也就是说先看看他们做了什么,然后再想想他们为什么做这些。 我接触过挺多新项目,每次接手新项目时,都会去看看别人已经做的功能,再来想想对方为什么这么做。 当完成这两个步骤之后,那就开始了“微创新”的道路,争取设计出能达到更好效果的做法。 第一次做后台产品时,参考了许多后台设计的案例,我发现其实大部分后台的功能设计都是一样的。 内容管理,用户管理,数据统计,业务管理,这是最常见的四个后台结构。 再往下,我们会发现用户管理的参数几乎都是相同的,包含了用户的各种信息,以及对用户权限的操作,比如封停用户以及激活用户。 简单的调研,我们可以直接使用对方的设计方法,但深度的调研则可以帮我们超越已知的方法。 机器人系统在社交领域非常常见,大部分社交产品在冷启动时,都会开发机器人系统,用来营造初期的活跃氛围。 当我意识到某些产品机器人系统开发成本过高时,就会想办法把他做减法,让这套系统的开发成本降低。 我们通过调查,知道了对方做了什么,再通过研究,掌握对方为什么而做。结合这两点设计出来的产品会更加适合我们自身所处的项目团队环境,这也就是“微创新”了。 只调查,不研究 其实大家对调研以及调研文档一点都不陌生,我知道许多实习生很兴奋的拿着自己的调研文档去面试,最后被pass出局。 同样的,在工作还有私下的交流中,我也看过一些产品经理的调研文档,详细的罗列出了某款竞品的功能结构,然后写了自己的修改意见。 很遗憾的是,这样的文档最终都只会成为不了解调研,完全不懂调研的意义。 将产品的功能结构梳理出来,其实不是调研,这只是调查,并且还是无目的的调查。 一款产品尤其是能够被作为竞品的产品,多数是比较成熟的,是经历过数个版本迭代出来的。这表示在我们的调研过程中,也会体现到版本的策略在其中。 重点在于有目的的调查、有针对性的研究。 我们来调研一下直播产品: 最核心的部分便是他的直播间,相对于直播间而言,其他的功能其实都很常见了。 可我们是第一次做直播产品,最陌生的便是直播间如何设计。 我会将直播间的功能罗列出来,但不会将整个直播产品的功能罗列出来,在这个阶段我的调研对象具体到了直播间的设计方法里。 通过调查,我们会获得直播间所具备的一些参数,比如正在观看的人数,互动方式,连麦,守护,等级,开启和关闭的状态,送礼物。 完成调查以后,再来分析对方在设计产品时,为什么要使用这些参数,为什么要使用这些功能,这就是在进行研究了。 比如:为什么直播间会有”守护者“这样一个特殊的设定,要知道一般的守护者是属于竞价性质的功能,谁出的钱多,谁便是某主播的守护者。 这是为什么呢?只有推测出设计者的初衷,我们才能更好的设计该功能,才能更好的判断是否需要该功能。 只研究,不调查 与“只调查不研究”相反的另一个常见问题是“只研究不调查”。 一些购买了我入门课程的朋友,经常会反馈给我一些有意思的问题,典型的便是不知道如何设计。 我们会把更多的心思放到“如何设计”上,试图每一个新的项目都去从0开始设计。 这部分过程其实就是纯研究的过程,我们去研究用户的需求,研究业务的流程,最后,强行设计出了一款产品。 在过去的五年,这是正确的,我们别无选择,市面上并没有多少产品能支撑我们进行调研,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设计方法也比现在要封闭很多。 可以说,我们对于自己接手的新项目,完全没有办法找到同类产品,我们甚至连自己的竞品是谁,在哪里,到底有没有,都不清楚,也没有任何人能告诉我们答案。 但是现在不同,大部分的功能,大部分的产品其实已经无需从0开始设计了。 这已经不是一个纯产品生存的时代了,更多的是看我们如何进行应用,如何进行微创新以及超越。 后台管理功能的内容管理,便是这样一个无需从0设计的功能。 前人以及成熟的产品早已提供了完善的解决方案,只需要很快速的进行调研,我们就能设计出同等质量的内容管理功能。 比如他会包含内容列表、内容详情两个页面,数据源会分成有效内容、删除内容两个类型,对内容的操作会分成删除、置顶、贴标签、编辑、查看五个功能。 更多的,需要考虑的是如何让内容管理变得更有效,更强大。 只研究不调查的后果,会让我们付出了100%的精力,最后只能得到60分,实际上,这已经算高分了。 现在,我们称之为基础的功能、基础的设计,都是在曾经人们花费了比我们更多精力、更长时间沉淀出来的精华。 无视前人的智慧,只通过自己的蛮干,在时间和资源都更少的情况下,我们能做到40分已经不错了。 可这又有什么意义呢? 用了100%的精力,最终做出来的只是一个及格线徘徊的产品。 时间,永远是我们最珍贵,不可逆的资源。 当所有人都拿着过去积累的宝贵知识前行时,我们如果固执的想要走一条自己的路出来,这并不值得提倡。 当然,我想表达的并不是说我们不能进行从0开始的设计,而是选择性的去进行,大部分的功能在现在看来,都是以应用为主。 比如IM的聊天系统,微信与陌陌真的有许多差别吗?电商的购物车,京东与淘宝真的有许多差别吗? 调研,是一种工作习惯 调研,是我们作为产品经理的一种工作习惯,与之等同的是研发的技术调研。 我们终究会遇见新项目,一直做相同的项目,这实在是一件可悲的事情,这表示我们一直在吃老本,没有丝毫的成长。 可能把调研放在研发的身上,会更容易让大家明白。 对于研发而言,技术调研等同于我们的产品调研。 曾经一位前端的开发朋友,见到了一种新的交互动画,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进行技术调研,最终将其完美实现出来。 这样一个交互动画是他曾经没有做过的,在他的认知里是”做不到“的,是”无法实现“的。 最后是某位产品经理,找到了国外的案例,来佐证”该功能,可被开发“。 于是,通过解析安装包,寻找各种资料,进行长时间的技术调研,最终实现了一个”新功能“,一个曾经从未做过的功能。 以正确的姿态对待”调研“,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工作习惯,会极大的加速自己的成长。

  • 如何正确地提需求才不会被喷?

    虽然能写一份好的需求文档并不代表就是一个好的产品经理,也不代表这样就能成为一个好的产品经理。但是一份好的需求文档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反应出你这个人是否足够专业和细心,考虑是否全面,是否注重细节,是否能够提高整个团队的便捷度和效率。背景介绍在产品经理的日常工作中,接收需求或提需求都是最基础最常规的工作内容。大家都知道,需求来源多种多样,有来源于用户反馈的,有来源于运营、推广、市场、客服等业务部门或者直接来自老板的,也有产品经理通过数据分析、用户调研、问卷调查、竞品分析等获取的需求,当然还有一种常见的需求来源就是产品经理自己yy的。不管需求来源于哪里,最终需求都是通过产品经理提交给开发或设计的。那么,如何正确地提需求才不会被喷呢?这篇文章笔者试着从自己的过往经验出发,对这个问题作一个简单的分享。由于不同团队的差异性较大,每个人的能力和风格也不同,即使是同一个团队内部不同的产品经理做事方法与风格都会不一样。笔者无法得知大家在工作中都是怎样给开发提需求的。笔者先后在小公司和大公司都待过,小公司和大公司的开发模式和风格都有接触和了解。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不是每个公司和团队都有规范的产品开发流程。小公司更加讲究高效机动,没那么多规矩和繁琐流程——怎么方便怎么来;而大公司一般流程繁琐,有着一套较为完善的开发流程(但要注意,流程虽完善,但不一定合理)。从产品经理接收需求到需求分析与确认,再到需求提交和开发测试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平时经常会听到别人问一些关于文档撰写的问题,比如“你们都是用什么写PRD的?用什么工具比较好呀?”“请问PRD要写到什么程度呀?”这样的问题在我刚入行的时候我也喜欢问,而且不厌其烦地去找一些模板来模仿学习。但结合笔者的两份工作经历,有一个比较深的感受——并不是每个需求都需要产出完整规范的PRD,甚至大部分需求都不需要。因为花大量时间去产出一份几千字甚至上万字的PRD,意义并不是很大,更多情况下我们只需要写一份简化版的需求文档即可。事实上的确也是,什么形式什么工具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方便在团队内部沟通和查阅,开发并不喜欢看长篇大论的文档。因此,本文不针对长篇大论的 PRD 进行探讨与分析,只针对工作中的小需求或小项目用得到的简化版需求文档来作分析。需求文档必备要素一份较为完整的简化版需求文档应当包含哪些要素呢?根据笔者的经验,有以下几点供参考:需求背景或原因为什么要提这个需求,基于什么样的业务背景提出来的。比如用户到了商详页,但是加入购物车的人就是很少,一直上不去,运营想要优化商详页,提升用户加车的数量;或者用户经常将商品加入购物车,但就是迟迟不肯下单,希望加速用户下单时间,提升下单转化率。目前现状问题现状是什么,当前是怎么处理的。确认是否是这个原因导致了需求中提到的问题——即确认问题与原因之间的因果关联性,避免文不对题。需求详情这个需求的详细内容包括哪些。注意一下几点:建议用总——分的表达方式,即总体需求是什么,细分需求点分别是什么(需求点1,需求点2……);需求是否需要同时处理前后台、需要在哪些端开发(web、wap or app);需求类型是什么,是新增功能,还是修复bug,或者用户体验优化,网站性能优化等等,具体需要处理哪个功能模块或页面;需求涉及的场景是什么,用户会在什么场景下使用该功能,前置/后置条件是什么;需求是否涉及到产品规则或者参数,如果有则要列出来;建议将开发需求和设计需求分开来表达,不要笼统地放在一个文档里。尤其是设计需求,单独用一个文档或表格或页面来表达(设计师会特别开心的)。笔者是用 Axure 写需求文档的,我会单独开一个页面列出设计需求,一遍设计师查阅,节省设计师时间。是否需要跟其他部门对接合作,期望其他部门什么时候可以配合,什么时候可以交付等等。需求来源这个需求来源于谁,方便有问题不清楚时及时找到相关人进行沟通确认。需求目标需求方提出需求,产品经理提出解决方案,开发按照需求方案进行处理后,期望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要用数据「量化」。诸如提高用户付费转化、降低用户退货率、提高用户注册率…..等诸如此类无法用数据量化的笼统目标,都是废话。要知道,我们做的所有工作,都是为了不断优化用户体验,提升用户数据,提高下单转化率,提升销量。无法用数据衡量的目标,都是耍流氓。一定要「数据化」和「可视化」,这也是 SMART 原则中可量化衡量原则的体现。预定效果增加的这个功能最终想要实现什么样的效果?这个一般是交互和视觉层面的效果。比如一个按钮,鼠标 hover 时、移开时、点击时和点击后分别是什么样的效果和前后状态变化。比如用户未付款状态显示「付款」和「取消」按钮,用户付款成功收到货后付款和取消按钮隐藏,显示「评价」按钮。而不应当描述成,增加一个评价按钮,跟付款和取消按钮放在一起。技术可行性分析这个问题一般要产品、技术、设计一起进行分析。有些时候想法是美好的,但是以公司目前的技术实力,可能还难以做到,或者技术上投入产出比太低,开发必要性不大,或者是当前技术无法实现等各方面的原因,都有可能导致我们的想法落空。这个时候一般就只有“等待”——等待时机或技术成熟时再考虑开发。需求优先级产品经理的需求池里往往有大量需求,那么如何定义每个需求的优先级呢,这里有几个需求优先级的判定方法供参考:KANO模型法:基本型需求>期望型需求>兴奋型需求矩阵分析法:重要且紧急>重要不紧急>紧急不重要>不重要也不紧急经济收益法:经济收益高且紧迫的功能需求  > 经济收益高但不紧迫的功能需求  > 紧迫但经济收益不高的功能需求  > 不紧迫且经济收益不高的功能需求前/后置需求分析法:前置需求的优先级  > 后置需求的优先级;前置需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 后置需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满足核心用户需求的优先(二八原则)满足核心业务的需求优先(资源最大化利用)满足核心业务的投入产出比最大的需求优先(ROI最大化)当然,有些需求可能难以按照以上方法清晰地排出优先顺序,那也可以采用另一种方法:P0、P1、P2(优先级依次递减)需求排期这个需求期望在什么时间开发完成,什么时间提测,以及什么时间安排上线。如果没有按时上线,下次什么时间可以上线,或者上线后出现问题,补救时间是什么时候。人员分配前端由谁负责,后端由谁负责,设计由谁负责,每个人多少工时(在有工时的公司),这些都要尽量明确到个人。下面是我平时提需求的模板,放在这里供参考。注意:该模板中提到的数据都是虚假数据,只作举例说明之用。下面这张图是分开的设计需求表:总结虽然能写一份好的需求文档并不代表就是一个好的产品经理,也不代表这样就能成为一个好的产品经理。但是一份好的需求文档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反应出你这个人是否足够专业和细心,考虑是否全面,是否注重细节,是否能够提高整个团队的便捷度和效率。文档写好一点,提需求的姿势正确一点,专业度提高一点,你在团队里也就显得更靠谱,不至于每次都被其他人喷。

  • 新产品管理:产品经理如何玩转Market Resarch?

    Market Research(市场研究)贯穿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但更多时候,往往被认为只在产品初期进行,本文和大家一起探讨下到底什么是市场研究、市场研究的步骤与方法都有哪些、什么场景下应该使用哪种市场研究的方法? Market Research什么是市场研究: 个人理解所谓的市场研究主要研究的是市场中的客户信息、行业信息,然后通过感性和理性的分析后,以此作为产品开发各个方面的决策提供信息,它贯穿整个产品生命周期。 解析下我的理解,上述理解中关键在于获取 客户(行业)信息、分析、决策这几个点。所以我们要清楚信息都有哪些、如何分析、哪些事情需要决策等等。 客户信息:客户想要什么、喜好什么、消费方式、生活方式、接受新产品的程度、客户的年龄、教育、家庭等等基本信息。行业信息:市场行业环境的政策、法规、经济、社会、环境等信息。分析:既要有科学的数据分析,也要有情怀的感性思考。决策:做一款产品的时候,通常我们在产品概念产生的时候,作为产品经理、产品拥有者就要考虑要做以下的决策:市场存在什么样的机会?消费者的痛点是什么?有哪些需求?如何驱动、刺激拥护消费、重复消费?产品的价值主张、定位是什么?接受的结果、使用频次、地点又是什么?市场研究的步骤 了解了市场研究究竟怎么回事后,我们在聊下做市场研究的都有哪些步骤:如图所示 定义问题:做市场研究首先要清楚自己想了解什么?如果产品经理连自己想知道什么信息都不确定,你觉得客户会给你真实的反馈信息么?确定结果的精确度:确定后需要明确我们调查的可信度要多少?这决定后续调研的方法选择和调查体量收集数据信息:选择和应用方法进行数据采集(具体有哪些方法,下面会详述)分析: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结果:结合定义的问题与分析的结果,得出结论应用:将结果用于定义的问题市场研究方法 市场研究数据采集主要有两种基本方法:1、一级研究:2、次级研究前者直接参与信息的收集,后者通过研究其他个人、组织团队过往的信息(主要来源有政府统计报告、公开出版物、专刊、互联网、年度报告等等)作为研究数据。没种方法又有不同类别. 市场研究分析验证的方法有产品测试、概念测试、营销测试、联合分析等方法,具体如下所示: 一级研究 一级研究主要是对问题进行初始研究,主要分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区别在于一个带点感性色彩、一个理性,一个无法通过数据分析、一个能够进行统计分析,科学进行论断。 定量研究: 1、抽样:在定量研究方法中,最简单的方法是抽样法,随机抽样的方法能目标群体的代表性和抽样偏差消除(简单点说概率都是一样的),缺点在于时间和成本。 对于产品经理来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使用根据产品、问题的某些属性变量分成若干层,从每一个层中去一个样本。如果分层分的好,可以将少误差,通常这种方式叫分层抽查。 也可以将整体分成多个“群体”,在一群为单位从中抽查(整群抽查),如果选择整群抽样的方式进行抽样调查,需要注意群的划分会直接影响采样的误差和无意义。 至于说如何划分群体,需要根据各自调研的问题进行划分。 2、客户现场访问(CSV):走到客户工作现场去调研,观察客户客户如何利用产品功能来解决需求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获取第一手资料,客户现场访问是在做B2B平台使用最多! 优点: 面对面能提供更多信息看到产品使用的场景,结合业务能更深的了解产品的性能、体验对于技术人员特别有用!能够更好的理解的客户需求! 缺点: 高度依赖于向正确的人问正确的问题 3、问卷调查:通俗点就是投票,以确定它们对产品的满意度或问题,关键节点需要设计一个让用户不反感的问卷内容、问卷的题目数量和选项都需要经过精心的设计。否则得到的结果一般来说可信度不高! 定性研究: 1、焦点小组: 首先要说明,焦点小组通长在B2B产品中使用最多,一般将8-12个客户集中进来(一般都是分销渠道的代表、销售团队、终端店人员、运营人员、产品设计人员),在一位专业的主持人的引导下进行讨论,讨论的焦点在于消费者的问题、产品的问题、解决办法等等。与此之外还有要有一位观察者区需要观察整个讨论过程。 使用焦点小组进行研究的优缺点: 优点: 互动性强评论直接来自市场的用户问题可以随时修改,迅速响应参与者的意见可以观察参与者的行为,尤其在进行产品使用研究的时候 缺点: 有可能在讨论过程中被一些麦霸级别用于占据时间,压制其他用户的活跃度参与者的评论可能会被其他人以各种方式解读不可映射结果,结论只是用于参与人质量受主持人专业性影响 注意事项: 一个话题下,不能只进行一次焦点小组会,建议三次以上确保主持人是专业的,能控制局面要意识到,这不是定量方法不能进行统计分析注意一些会议常客 如果“焦点小组”运行良好,焦点小组可以位新产品流程的所有阶段提供洞见!!! 2、人种学调查:特别适用于识别未阐明的需求,从而启发产品创意。 这个看似很拽的调查,其实说白了就是要带着“同理心”去调研,在现场观察用户的生活环境已获得对他们生活方式、文化环境的深刻理解 3、社交媒体:通过社交工具进行交流、收集信息。 举个最最常见的案例,起点学院把所有想听公开课的小伙伴聚集在微信群里,其实就是通过社交媒体的方式进行市场研究、收集大家的意见和问题 次级研究方法 次级方法想对很简单,通过其他来源座位数据进行分析,通常情况在机会识别阶段使用,示例,如果想做P2P贷款的产品,在机会识别阶段就可以使用次级研究方法去调查相关市场法律、社会、经济等因素适合适合企业做相关类产品。次级研究的优点是相对快速、方便的获取信息来源。缺点是别人/组织研究的数据可能与收集数据的目的不一样,并且可能很久。 概念测试&营销测试&产品使用测试概念测试: 所谓的概念测试就是把产品的所拥有的功能以及带给人们的价值给用户描述出来,然后收集客户的信息,目的在于识别、消除贫乏的概念、以及估算产品销售和使用率、并且可以协助开发。测试后的成果就是一份完整的概念声明书(包涵产品的功能、价值、用途以及根据客户的反馈分析出来的使用率和估算产品销售情况、接受人群等等) 产品使用测试 在产品上市之前的持续改善,测试产品的终端用户使用的体验,它可以引导客户说出真正想要的。 营销测试: 营销测试即测试一个新产品的营销计划,通过不同种类的市场测试以此采集用户信息、验证产品满意度 非正式销售测试:通过非正式的渠道体验试用产品直接营销:通过借助社交媒体进行测试迷你市场:在单一的市场区域内投放产品推测销售:通过像客户提供产品说明来获取客户的意向信息 如何使用这些测试的方法,关键需要团队建立一个有效的灰度机制!,下图转自起点学院公开课,能简单说明用什么方式可以建立这个灰度机制,以此来进行测试 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市场研究方法 在产品生命周期中,各阶段都需要会使用市场研究的方法以此判定产品的方向是否正确、并且获得产品的持续改善、以及用户反馈。 这里解释下在概念评估阶段,测试概念测试目的是选择以挹注资金是什么意思,简单点说就是当产品的概念测试完,验证该产品具有可行性后,要调整项目资源的分配,将更多的资源分配给该产品 挹注:液体从一个容器中舀出,倒入另一个容器。引伸为以有余来弥补不足。 案例 : 产品的失败有很多因素,这里谈的只是没有做产品市场研究对产品有多大的影响。

  • 这里,有一个跟真的一样的微信公众号

    你见过长得跟真的一样的微信公众号文章吗?身经百战的小编就“险些”上当。 昨天(6 月 22 日)上午,非宅客各路人马(具体人数不详)聚在一起,召开选题会的时候,某位小编突然在群里收到一篇微信公众号文章,并被告知,转发这篇文章,会收到金额不等的红包,而且是真金白银的红包,不是优惠券神马的。 ▲非宅客各路人马,不过你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 抱着有便宜不占是傻瓜的态度,该小编毫不犹豫地转发了这篇文章,结果真的收到了 1.25 元的红包。这时,他才想起来,为何将转发公众号文章会自动发红包呢? 在研究数个小时之后,我们终于发现,这根本就不是微信公众号的文章,只不过是一个 H5 页面而已。#都怪它做的太逼真。 冒牌 VS 正版 到底有哪些不同呢?让我们从“头”说起。 1. 点击仿冒的微信公众号的名称时会跳转到同名公众号“查看历史消息”的页面,如果你细心的话,可以发现,其实历史文章里并没有这一篇文章。而正常情况下,点击文首的公众号名称时会跳转到公众号的介绍页面(如下图所示)。而跳转到“查看历史消息”的页面,实际上是公众号运营惯用的一种手法,不过通常是把链接放在文末的“阅读原文”里。 ▲冒牌 ▲正版 2. 点击右上角的菜单按钮时(竖排三点),弹出的选项和微信几乎是一模一样的,但是并没有查看“查看公众号”这一选项。更重要的是,真正的微信公众号上写的是“网页由 mp.weixin.qq.com 提供”,而仿冒的上面标注的是“网页由 v.h5mk.cn 提供”。这正是该编辑真正发现端倪的地方。然而当他去搜索这个网址时,结果打不开。 3. 文末虽然也有“阅读”、阅读量、点赞量、“投诉”,而且点赞按钮也确实有效,但是点击“阅读”和“投诉”实际上是没有反应的。此外,下面也没有留言的功能。 4. 这篇仿微信公众号的文章只能在微信客户端里打开,而不能用浏览器打开。正常的微信公众号文章是则可以在浏览器中打开。 实际上,这个“冒牌货”是做的还是很酷炫的,每个人分享到朋友圈时都会自动生成不同的标题,而且不熟悉公众号运营的人,在点击文首的公众号名称之后,也很难发现端倪。 试想一下,如果将这个 H5 页面作为营销手段,并配上随机金额的红包,肯定会吸引很多人的转发,这种手段确实具有一定的迷惑性,而且能够起到一定的吸粉效果。 当然,精明如我们的小编,怎么可能上当呢?最多就是发现被骗后取关而已。

  • 1100名Uber员工联合请愿 要求前CEO卡兰尼克回归

    腾讯科技讯6 月 23 日消息,据外媒报道,Uber首席执行官特拉维斯·卡兰尼克(Travis Kalanick)已经辞职,但许多Uber员工却依然在力挺他。据报道,超过 1100 名Uber员工已经在一份请愿书上签字,要求公司董事会恢复卡兰尼克的职务。Uber在全球拥有 12000 多名员工。Uber董事会收到的请愿书上写道:“特拉维斯应该回到Uber,重新担任起管理者角色。这种程度的反应是出乎意料的,不应该被忽视。对我最亲密的同事来说,这只是一个简单的笔记,但现在它已经变成跨越数百个办公室和团队的请愿书,而且还没有被大多数员工所看到。”此外,科技媒体Re/code公布了所谓的Uber内部邮件,鼓励员工在请愿书上签名:“没有任何人是完美的,但我相信特拉维斯可以变成Uber今天最需要的领袖,他是Uber未来成功的关键。我希望董事会听取Uber员工的意见,以免在给特拉维斯施加压力时做出错误的决定,他们应该恢复特拉维斯的职务。”新闻聚合网站BuzzFeed提供了发送给Uber员工信息的匿名截图,这些信息坚定地为卡兰尼克辩护,并称如果没有他掌舵,Uber就将无法实现其目标。请愿书中称:“Uber就是特拉维斯,特拉维斯就是Uber。没有任何其他领导人做得像他那出色,无论是外部还是内部。”在被要求发表评论时,Uber发表了一份与员工分享的声明:“正如你所预料的,围绕特拉维斯的去留决定引发了巨大争论。我们能够理解,但我们希望你们所有人都知道,他并没有轻率地作出这个决定。现在退下来是他把Uber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因为他总是这样。特拉维斯为这个公司付出的比任何人都多,他对无数人产生了深远而有意义的影响。”卡兰尼克辞职是迫于某些公司大股东的压力。当时,卡兰尼克正在休假,并为他母亲的去世感到悲痛,期待着回归公司。但随即一系列丑闻曝光,包括男权文化和不正当的商业行为等,股东们要求卡兰尼克辞职,并以此作为对公司进行改革的重要举措。现在,Uber的重点包括对企业文化进行内部调查,更换董事会成员,增加新的董事会成员,解雇那些行为越界的员工。据说卡兰尼克的个性深深地融入公司中,但这种做法也培养了一种不正常的企业文化。在这种环境中,许多女性,包括苏珊·福勒(Susan Fowler),在报告不当行为时不仅被忽视,而且受到警告:他们可能因为这样做而受到严厉惩罚。通过要求卡兰尼克辞职,董事会可以聘请新的首席执行官,重组新的高级管理团队,进而重塑Uber在投资者、当前和未来员工以及消费者眼中的形象。但有些变革管理专家也警告说,完全抛弃创始人的做法可能导致初创企业失去最重要的DNA。在Facebook上的帖子中,许多员工正致力于支持他们的前任领导人。Uber前员工弗雷德里克·达姆(Frederique Dame)写道:“鉴于近期发生的事情,无论对于Uber还是卡兰尼克来说,这可能都是最好的方案。然而,我认为可能没办法再找到特拉维斯这样的人,他对公司愿景和长期使命最感兴趣。我们已经看到了雅虎的消亡,因为其接任CEO都没有继承公司的灵魂。我们也看到了苹果的崛起,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的回归让它卷土重来。”Uber员工玛格丽特·安·赛格尔(Margaret Ann Seger表示:“我对此感到愤怒、悲伤、慌张还有迷茫,但大多时候只是伤心。现在我唯一能说的就是感谢你,特拉维斯,感谢你不仅激励了自己的员工,而且激励了整整一代企业家。谢谢你鼓励我们大胆去思考,并去创造任何人都不敢想象的更大、更快、更高的影响。”(编译/金鹿)

  • 产品经理的跨域:全栈是一个美丽的谎言

    对于任何行业而言,全栈都是一个美丽的谎言,没有人能做到真正的全栈,这需要接近无限的时间才行。产品经理是很宽泛的行业,其内又可以细分出若干领域。经典的如社交、电商,潮流的如SAAS、B端、C端、大数据,新鲜的还有AI、VR、AR。面对这么多的领域,确实很容易让我们感到惶恐。什么是领域?百度百科将“领域”定义为从事一种专门活动或事业的范围,部类或部门。其实简单的来讲,领域就是指一种区域范围,通常可以理解成我们所接触的业务区域范围。比如电商领域,是指主营业务为电商的区域范围,而社交领域,则是指主营业务为社交的区域范围。区域范围是指大范围里的小板块,行业就是这样一个大范围,让我们困惑的实际上是产品行业、电商领域,或者产品行业、大数据领域。编程行业本身包含了若干个领域。我们熟知的IOS、Android、大数据、底层架构,其实就是指编程行业里的某个领域。多数的编程人员,会先选择就近的一个领域进入这个行业,工作若干年后,则会尝试增加自己擅长的领域。比如我的一位研发朋友,擅长android也擅长服务器架构与数据库,现在他正在研究AI系统,当然是编程行业里的AI领域。我们将产品里所使用到的各种功能理解成一个一个的材料,正是这些材料奠定了这个行业的基础,比如支付功能、分享功能、文章编辑器、图片编辑器、账号系统等等。此时,领域于我们来讲会更清晰可见:非社交领域的产品经理,对于即时通讯系统、对于消息的到达率、对于表情包系统的认知会极为有限,而非电商领域的产品经理,则对于支付系统、 订单系统,乃至物流系统的认知都会非常薄弱。遗憾的是,这不代表我们只要学会功能就能进入一个领域,这需要我们认识到什么是市场行业。什么是市场和行业?领域并不完全等同于市场行业,尤其是在现在和未来,以前的互联网很纯粹,电商就是电商,社交就是社交,工具就是工具。但现在不一样,越来越多的互联网牵扯到了实体行业,越来越多的实体行业关系着互联网。这也就有了我们的市场行业,比如出行市场、驾培市场、广告市场等等。常常出现在招聘要求里的熟悉某某市场优先,便是指市场行业。领域让我们具备把产品实现出来的能力,就像是堆积木,我们掌握的功能就是一个一个零散的积木,不同的功能会有不同的形状,如果我们只有柱形积木,无论如何努力,我们也拼凑不出圆形物品。而市场行业则会让我们更多的理解对应市场的需求,这需要我们长时间深入某个市场进行分析,这类型人才遇上对应的项目往往会跑的比其他人更快,更远。不了解餐饮市场,我们很难了解餐饮经营者的顾虑,也很难了解食客的心理需求,尽管我们可以堆砌诸多的功能,但总是找不到那个最关键的点。实际上,我们判断差距时,是判断双向差距之和,而不是单向的, 不了解市场行业的后果并不只是找不到最关键的点,更有可能做一些与市场相违背的功能,抓住一些伤害市场满足个人的需求。一款资讯产品,其产品经理并不喜欢阅读资讯,实际上他极少看文章,但他却很喜欢听书,他认为现在是快节奏的时代,人们没有那么多时间去阅读文章,更多的把用户的眼睛释放出来,去抢占耳朵听觉的市场。当他接手某款小有名气的资讯产品时,提出了“可以听的文章”这一新概念,大家觉得是与众不同的,是一个亮点,为了实现这个亮点,公司所有资源都向这个团队倾斜,耗时三个多月的时间,产品上线了,实现了“可以听的文章”。最终的结果自然是惨淡的,这完全违背了资讯阅读者的认知,并试图强行改变这个市场的习惯。熟悉市场与不熟悉市场两者带来的结果是截然不同的,说是生死之别也不为过,在互联网里,3个月的时间能够让一个团队从0到1,也能让一款产品从生到死,要知道20人的互联网团队,3个月的人工耗损接近100万的支出了,这对于小团队、创业团队而言,等同于见证生死的三个月。产品经理的跨域随着我们所在的企业和团队的改变,我们可以接触到多个市场行业,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沉淀出一套方法论,用以让我们快速的去了解一个新的行业,但是我们的领域的跨度却不会太大。以我而言,我所处的领域包含社交,工具,对于同样6年经验的PM而言,多多少少都会出现多个领域的研究。我并不建议水平跨域,比如社交做一年,去做工具,然后工具做一年,又去做电商,这会让我们始终无法深入的去研究市场行业,因为换的太频繁了。在一个领域里深入研究才能让我们走的更远,这要我们舍弃领域的宽度,去追求领域的深度。对于任何行业而言,全栈都是一个美丽的谎言,没有人能做到真正的全栈,这需要接近无限的时间才行。实际上,即便我们拥有永恒的生命,也无法做到全栈,关于这一点,有部电影诠释的非常好,影片名字叫做《这个男人来自地球》。越到我们职业发展的后期,深度的价值越大,比如10年经验的社交产品经理,15年经验的电商产品人,对市场经验的深度,几乎决定了我们的竞争力。这表示我们在选择跨领域,以及我们在转域时,要特别的慎重。以下是我给大家的建议。领域与产品经理的阶段产品经理的阶段一共有12个阶段,分成了四个大级,每个级别又分为初中高三段。对于初级产品经理而言,其实并不具备领域的选择权,此时,我们要做的是尽快进入到这个行业,开始积累一些通用的功能认识,也开始学习产品经理的工作方式。我们的领域不同,但工作方法却有许多是相同的。真正意义上的选择领域是在初级高段,在我们成为中级产品经理之前,这是我们第一次真正的选择领域。中级产品经理的工作内容许多都是与需求挂钩的,这需要开始去认识市场行业,也奠定了我们领域的基础。到了高级产品经理和产品总监的角色时,我们都会有一次或两次选择行业的机会。我们把产品经理的阶段换算成工作年限,第一年年底会是一次重要的选择,再之后第三年到第五年之间会有两到三次选择机会。第五年之后其实就很难转域了。关于转域转域在两种情况下产生。其一是特别好的机遇,比如创业。其二则是对现有领域感到不满,对当前领域的发展潜力感到质疑时,我们需要考虑转域。我相信有许多产品经理并没有意识到第一次选择领域的机会,就过了既定的时间。我们错将入行理解成了领域的选择,在第一年结束时,习惯性的认为自己已经有了领域,从而错过了选择的机会。至少现在,可以开始为自己选择一个合适的领域了。入行和领域选择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时间点,入行就像是我们在一款游戏里注册了一个新手角色。选择领域,则是我们成长到了一定阶段的转职。

  • 联通否认腾讯阿里百亿美元融资 混改继续悬而未定

    腾讯科技 郭晓峰6 月 23 日报道昨日有媒体报道称,“阿里巴巴和腾讯将参与对中国联通(微博)百亿美元左右的融资,此前决定参与融资的百度决定退出”,就此腾讯科技向中国联通官方求证,对方给予否认。报道称,阿里和腾讯将领投 700 亿元(合102. 5 亿美元)的资金融资,其中 500 亿元计划通过增发方式筹集,其余部分将通过出售一部分A股股票来填补,此前意欲参与融资的百度决定退出。阿里巴巴、腾讯和其他潜在投资者尚未就条款达成最终协议。中国联通官方撞在回应中称,该消息不实报道。随后,腾讯科技也从内部人士了解到,目前还没有确定有哪些外部投资者。受此影响,中国联通港股(00762)高开3.47%见11. 9 港元,创 2015 年 7 月以来的新高。开盘后该股升幅略收窄,截至 9 时 45 分,涨2.43%,报价11. 78 港元,仍为市场表现最佳蓝筹股,成交额为 8613 万港元。去年 10 月,中国联通被列入首批国企混改试点,主要针对的是国内A股上市公司中国联通股份有限公司。今年 4 月 5 日,中国联通发布公告A股即日起停盘,结合国家有关部门要求混改5、 6 月份改革方案全部报出的消息,外界普遍认为,中国联通混改进入实质阶段。之后,中国联通陆续发布停盘公告。 5 月 9 日,中国联通董事长王晓初在联通股东大会上透露了部分关于中国联通混改方案的最新进展。他表示,中国联通混改需要与十个部委进行沟通,牵涉部门多,难度大,但希望越快越好。提到混改方案,他还透露,这次混改方案包括员工持股计划,核心员工和骨干都持有股份,没有什么大的障碍,并且联通A股混改方案将包括发行新股及出售旧股。5 月 16 日,中国联通再发公告称,即日起继续停盘 2 个月,相比之前最长 20 天的停盘。公告中称,中国联通正在积极推进重大事项的相关工作。这也被外界认为是混改方案正在细化中。对于三大运营商中业绩垫底的中国联通而言,混改将引入有业务整合效应的投资者,其意义在于创新联通的业务组合,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从而扭转下滑的不利局面。,王晓初之前表示,混改的目的不是为筹集资金,而是配合政策发展令集团的营运更市场化。从大的方向而言,不仅仅是电信业,国家向那些被长久垄断的领域出手,有助于打破垄断,放大国有资本功能。自中国联通确认混改以来,关于“混改”的传言沸沸扬扬,有关入局者、混改机遇的消息和观点也不断涌出。外界普遍猜测,进入中国联通的可能是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其中一家,甚至都有,因为三家目前都与中国联通有着不同业务的合作。所以,昨日的传闻也不足为奇。分析人士认为,外界之所以对中国联通混改抱有很大的期望,是因为民营资本进入后,对中国联通肯定会有帮助,但帮助什么时候起到作用,程度如何,目前都很难说。甚至也有可能不仅仅是BAT三家。据该人士透露,目前的混改方案还在优化中,交易将可能在今年夏天最终确定。

  • 如何做好用户引导?这儿有4个实战方法!

    一个产品如何吸引新用户深入了解,用什么样的策略来创造最关键的第一印象?本文中,我们来一窥餐馆顾客引导的魔力,思考如何将它们运用到体验设计中。 1. 门后有什么? 我和妻子上一次去巴黎时,我们频繁外出就餐,游客们在巴黎这样城市都会这么做。华丽丽的备餐过程和美味的餐点令人难以抗拒。 不过,关于就餐体验,我最欣赏的是观察餐馆如何引导人们踏进他们的店门。毕竟餐馆都知道,只有顾客踏进店门,他们坐下并最终留下的可能性会大幅提升。 最优秀的餐馆似乎都使用了相同的模式。像这样:当我们在人行道上漫无目的游荡、观摩巴黎的建筑时,我们不得不故意避开人行道中央的菜单牌。 实际效果就如他们所说:“这就是我们能提供的。你不必进门了解里面有什么,看一眼便知。如果有什么勾起你的兴趣,你就会自信满满地走进来。” 许多产品设计师都希望建立有效沟通,尽管做到的人不多。一个常见的体验设计错误就是假定人们知道的和你自己一样多,或者假定他们会充分信任并一探究竟。但多数人其实不会。 菜单能帮助我们更轻松决定去哪里吃,即使我们对那种菜系不太感冒。因为我们能看到店里提供的菜品,知道那些菜大概会是什么样,决策就变得简单:“没错,可以,我们就尝尝这个吧,应该很不错。”就这样做了决定。 这能让人克服惯性思维,开始思考餐馆里会服务周到?还是会宰客?它使我们带着自信踏进店门,知道我们会喜欢这里。 这个原则在体验设计中也有效。TeuxDeux的首页是个很好的例子。 我一打开他们首页,就可以直接开始使用产品。我不必通过一堆屏幕截图来想象。如果我要继续,可以稍后再注册。 启示:顾客越清楚门后有什么,他们越有可能进来看看。 2. 注意衔接 那么,我们尝了两家不同的餐馆之后呢?两家感受完全不同。 第一家的反应非常棒。我们受到了欢迎,服务员带我们去我们喜欢的座位。他们能回答一些常见问题:“洗手间在那边。这是我们的特色菜。这个是无麸质食物,这个适合素食主义者。我们的牛排会偏嫩一点,可以选偏熟的。”我们可以放轻松,对周围环境和体验会很有信心。我们感觉受到了精心对待。 第二家餐馆的体验就不太愉快,但也同样令我印象深刻。我们被招呼到一张桌边坐下,并没有人来领着我们过去。他们的英语比我们的法语还糟糕,在餐桌上完全无法用手势比划来描述“乳糖不耐症”这个概念。 你觉得哪一家最终让我们留下了? 在体验设计中,数字产品里已经几乎没有服务水准低下的领域了,不会像第二家餐馆那样需要投入如此多的注意力。 当你走进数字产品的“店门”之后会怎么样?很可能是个感谢页面,或者是个网页应用的后台界面,或者是个验证页面。类似这些。 设计师们常常忽略这些页面。当你在自己创作的网站或产品界面上任意来回点击的时候,你并不会去评判这些页面。相反,它们经常被卷入应用的逻辑中,在未登录状态下,没有足够深入产品使用的情况下,很难触达这些页面。 但是,所有两个状态间的衔接处,前台和后台、市场推广和产品,通常都是用户体验的薄弱环节。你得在这里做到最好。 RedPen.io 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我的一位设计同事上周给了我这个链接。(感谢Alex!) 打开页面时,我马上就可以拖拽图片上传,写上备注。没有“注册”页面。 我在图片上写了好几条备注之后,才弹出一个模态窗口,写着:“说得好!我确信你想要知道有没有人回复,留下你的电子邮箱,我们会及时联系你的。” 它居然称赞了我的备注,并且把获取电子邮箱解释成对我有益的事情,而不是注册的一项负担。 启示:注意衔接。很少人这么做,但这确实整个用户体验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3. 让他们立刻取得成功 在餐馆的体验方面,美国比巴黎强。 每个人都喜欢第一次做成某件事时的感觉,尤其是某些没怎么尝试过的事情(“他就是个天才”)。 我们在巴黎去过的最好的餐馆,充其量只是在我们进门时在桌上准备好水。更好的餐馆会呈上一些面包和小吃供你选择(这就是“前菜”了,我希望美国的餐馆也能想到)。但是,一坐下就有水和面包递上来的服务,我只在美国体验过。 餐馆应该在顾客仔细看菜单点餐的时候,让他们尽快先吃到点什么。 我来到这家餐馆用餐,享受一小时的娱乐时光。我越早吃上东西,就越早达成目的。 数字产品的UX设计师有一个常见的错误,推迟“享受的时刻”。有可能我当天晚上就是去吃面包喝水的,但它让我切实感觉到了具体的产品:食物。

  • 需求频繁变动,差点被设计砍死,怎么破?

    建立框架,把握产品的核心模块,真正做到你的产品你做主。我想很多2-3年的PM都会遇到类似这样的问题:熬夜辛苦构思的产品被老板说想得不够清晰;需求频繁变动,差点没被设计和coder砍死;面对没有参考的页面设计时,不知从何下手;最近在我的工作中也遇到类似的问题,明明自己已经将需求和功能点都梳理得很清楚,为什么和老板讨论的时候就变得不堪一击。我开始想,到底是哪里出问题?回溯我的工作过程:接到任务后,我马上开始执行,开始梳理每个需求点和功能;我开始讲这些功能mix在原型中;做到一半的时候我发现不对,于是又将之前的原型重新修改了;反复经过2-3次第3个步骤后,我终于完成了一个自以为的完美产品;然而,最终完成的产品原型也是不尽人意。没错,我是将模块、功能点都梳理了,但我只是单点梳理,并没有在开始之前理清模块和模块之间的关系,因此做出来的产品并不如意,导致翻工成本很高。而梳理模块之间的关系就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建立框架。一、什么是框架?框架的百度解释:框架(framework)是一个基本概念上的结构。我个人理解就是几个事物间的一种逻辑关系。框架的思维是随处可见的,比如一个产品会有“主页”、“发现”、“我的”等模块;一个宣传页面有“这是什么”、“和用户有什么关系”、“引导用户xxx”等内容;一篇发布在人人PM上的文章,有1、2、3几个重点;这些其实就是框架。在我们构思一个产品页面时也是最常见的,一个页面分主要功能和次要功能二、建立框架有什么用?人类的思维是比较倾向于结构化、抽象化的,建立框架有助于我们思考和记忆。建立框架,其实就是在梳理事物的核心要素,把握事物的本质。在产品中就是核心模块/功能。只有把核心模块梳理得够清楚,才能把握整个产品的定位和方向。前期花时间把核心模块定好了,后续设计的时候就会更加有方向性。建立框架还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效率。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在设计一个产品时,没有提前建立框架时,是不是很容易出现想到什么就设计什么?不仅在自己设计的过程中耗时长,产出也不一定有价值,到后面还是要改。三、如何建立框架?梳理出所有要素下面按两类事物来分析(1)流程性事物流程无非就是先做什么、然后做什么、再做什么。对于这类事物梳理出整个事物流程所有的节点。我们拿共享单车最常见的使用流程举例。用户寻找单车用户找到单车用户开始开锁用户开锁成功用户骑上单车用户骑车到目的地用户停下车,锁车用户支付这些流程里面还会涉及到很多子流程,比如开锁不成功,换车等情况。在这里暂不一一说明。那么,以上的流程中,对于用户来说,最核心的是什么呢?开锁、锁车、支付?好,我们先假设是这3个核心。(2)描述性事物再拿共享单车举例,影响用户使用的原因有:覆盖面产品体验外形设计优惠活动品牌形象对于用户来说,用户最关心的是哪些呢?我们已经列出所有的元素了。用我们老板经常跟我们讲的,就是穷尽思维。接下来,我们就一个个来分析核心的要素了。假设验证、反复推敲小明想骑车,但是走到街上发现周围没有一辆共享单车周围有几辆小绿(颜值较低的优拜)周围有小蓝、小黄、摩拜周围有小蓝、小黄、摩拜,而今天摩拜不仅免费骑,还有红包假设小明同时装有ofo、摩拜、小蓝、小绿的APP第一种情况,小明可能会选择其他方式达到目的地,或者打开摩拜、小蓝的APP搜索附近的单车。而没有定位功能的ofo明显在体验上没有其他的好第二种情况,小明大部分的情况下都会使用小绿。因为打开APP搜索附近的单车存在未知,而且也要花时间找车,一般不会考虑。由此可见覆盖面是最基本的要素,反而颜值并不是那么重要。第三种情况,由于小明都骑过这三种单车,他知道小蓝骑得最舒服,因此毫不犹豫走到小蓝车扫码开锁。可见,在满足基本覆盖面,用户对产品体验是最看重的。第四种情况,如果小明知道有优惠活动,也有可能会使用摩拜。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认为共享单车的核心要素是:覆盖面、产品体验、优惠活动。而这三者的关系是:在保证基本的覆盖面,用户会选择产品体验好的单车。优惠活动在某些时候能影响用户选择,但过后还是会选择产品体验好的。所以我们看到ofo早期的重心是在铺市场保证覆盖面,到最近这段时间,部分地区才开始试点智能锁。养成建立框架的思维习惯我相信世界上大部分事情是有共同之处,上文我也提到,框架随处可见。每一本书传达的内容就是一个框架,而书中的内容就是描述框架的逻辑关系。我们看书的时候,是否可以抽象出一两句话来描述作者想表达的内容,以及其关系?我们在户外或者浏览网站看到的广告页面,是否也可以思考下广告图的内容框架是什么?久而久之,你看一个简单的句子都会抽象出主谓宾等结构。(很期望自己能达到这样的境界)总结建立框架,把握产品的核心模块,不再让产品改来改去!真正做到你的产品你做主!

  • 毕业进阿里,创业后带领团队业绩翻10倍,他是如何野蛮成长的?

    实习期间就进入运营人的黄埔军校阿里,再到成为创业公司的合伙人,如今,加入到了爆红的明星产品网易严选担任渠道经理一职。馒头的资深运营讲师袁野的运营生涯看起来似乎一帆风顺。然而,听过他的故事,才知道他也是从职场各种神坑下顽强存活,这也让袁野的职业成长颇具传奇韵味。因为学习并不好,大学都差点没有毕业的袁野,是怎样实现运营人的野蛮成长的?馒头商学院导师 / 袁野,网易严选渠道经理,前天猫资深运营高考结束后的报志愿环节,袁野就充分展示了他的运营天赋。为了能够争取被录取到一个他心目中理想的学习,他用到了数据分析的方法,把每个想去学校往年的平均录取分数线,以及超过一本、二本的线多少,做了一个很复杂的数据统计表。靠这个方法,他如愿地被自己最合适且没有浪费分数的学校浙江工业大学录取。更让人惊讶的是,这套他独创的数据分析方法最后帮助他很多的亲戚朋友也都报了很好的学校。最成功的是一个复读生姑娘。参加高考那年,她考了年级第二名。她非常想去上海读书。然而,她的分数仅仅是高出二本线多一点,非常危险。根据那套数据分析方法,经过了复杂的计算,袁野提出,报上海理工大学是比较稳妥的选择。事后证明,袁野是对的。被录取后,她排在所在专业的第16,而那个学校只要 17 个人。去阿里做运营,对他来说,是人生另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在天猫工作的 2 年多时间里,也并非一帆风顺。虽然他成功的从运营助理晋升到了资深运营专员,但是因为年轻初入职场,与上级产生了过多的不愉快和误会,也不懂的及时沟通,导致比较被动地离开。当然,他还是从这段经历中收获颇丰。两年多的大公司从业经历,让他知道了运营究竟是什么,电商运营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也为他以后的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毕业以后的第二家公司,让袁野的个人认知有了全新的迭代。从天猫离开后,他来到了美的。在美的的那一年,他拥有了电商全链路的概念和规划。他在天猫做平台的时候就有一个很大的困惑,品牌让它降价不降价,不让它降价它自己降价,给它流量它不要,不给它流量拼命要,这到底是为什么?“任何产业链,你一定要去源头先学习一下”。袁野如是说。品牌肯定是有自己的时间节奏和规划的,还有渠道管控。抛开电商来讲,其他做纯互联网运营的人,有时候他也不太懂为什么要做一些管控,做一些渠道的分发,做一些收费的授权等等。原因是他没有在这种品牌商待过,没有在源头待过。袁野的第 3 份工作,成为了一家公司的合伙人,完成了从普通职员到创业者的进阶。那个时候,所有的运营和实际的管理都是他在做。而他也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公司的营业额在他来了以后的第一年,翻了十几倍,从 2000 多万到2. 04 亿。这三份工作,是袁野整个运营职业生涯的基础,也是理论知识最完整的积累时期。电商知识到底有多重要?拥有多年电商前线经验的袁野很有发言权,在他看来,传统企业、消费升级的创业者、进驻中国的外企品牌都需要。电商运营知识起初是一个岗位需要的,然后发展到一个行业需要的。到了现在,是所有从事面对个人用户的相关业务,都需要的。电商运营知识到现在已经可以总结成为一套理论,这些理论又衍生出了运营工具,理论+工具,就可以形成一套很好的思维,这个思维是通用的,精髓在于 4 个字:用户体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任何面向个人用户的产品、服务都在谈用户体验。什么才是好的用户体验?袁野用电商运营的知识举了一个例子。他曾经总结过电商运营理论里,有一个核心理论叫“ 2 个闭环”,做好这 2 个闭环,你卖的任何产品或服务,用户体验都不会差。第 1 个闭环(前端,也称用户端):注意—兴趣—了解—下单—付款—物流—收货—惊喜—分享—注意。  这是用户决策的闭环,也是你业务能有良性循环的闭环,业务不同,可以把中间的物流和收货进行替换。第 2 个闭环(后端,也称运营端):策略—方案—执行—数据—验证—总结—改进—策略。这是运营端(或者供应链端)的工作闭环,是能让你后端管理运营执行更高效率的闭环。这 2 个闭环,你用到任何直面C端用户的业务场景中,都是成立且能落地的。他的一个做品牌商的朋友小A就是非常需要电商运营知识的典型案例。小A曾经在 500 强企业就职,负责采购业务,手上有一些资源,自主创业的时候,他做得是松茸酱。小A的产品质量没得说,在业内也算顶尖。尽管小A也尝试了一些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推广方式去推广产品,比如线上用很多微信大号去推送广告,线下和酒店合作一起推广等等,但是销量却迟迟上不去,一开始亏了几百万。他没有用互联网和电商运营的方法把所有的点串成一条线。

  • 【SSL证书】开启全站HTTPS加密 让数据与安全同行!

    信息化时代用户隐私数据价值越来越高,互联网中无时无刻不在获取个人信息数据,像地理位置、账户密码、交易数据、身份信息、机密文件等,这些重要的数据信息如何能被保护成为了国家企业个人关注的焦点。国家首先采取措施从今年的 6 月 1 日起施行了《网络安全法》,而个人及企业也纷纷开启HTTPS加密模式,为数据安全保驾护航。越来越多的企业及个人选择了SSL证书,但绝大多数的企业及个人只选择在登录页面或支付页面进行了SSL证书的部署,这样其实存在着很大的风险。非HTTPS页面很容易被劫持并插入广告,影响用户体验,大流量站点,如果只是部分页面实现 HTTPS 很容易被攻击者利用,劫持HTTP页面内容,实施页面恶意代码攻击。因为从HTTP跳转到HTTPS,可能存在用户被劫持的风险,攻击者仍然有机可乘。HTTPS加密的两大功能点:一是服务器身份验证,二是数据传输加密。只有采用全站HTTPS加密,实现加密数据传输,才能确保站点安全,防止信息篡改,避免信息泄露,防止流量劫持,保护账户安全。全站HTTPS安全解决方案网站在实现全站HTTPS时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就是全站HTTPS安全解决方案的内容,例如页面混合资源是的处理。HTTPS 网页中加载的 HTTP 资源被称之为 Mixed Content(混合内容),为了给用户提供最好的体验,HTTPS 网站不要出现任何 Mixed Content,并且不要往HTTP页面提交表单。1.在页面中加载资源时,使用相对路径,或省略协议部分的路径。例如:<img src=“//domain.com/static/img/logo.gif”>或 <img src=“static/img/logo.gif”>表单提交时,不使用http路径。<form action="https://domain.com"></form>服务端开启 upgrade-insecure-requests,支持新型浏览器自动替换资源路径。较新版本的浏览器,均支持 upgrade-insecure-requests。当服务器配置该支持时,浏览器将自动替换使用https方式加载所需的资源文件。全站HTTPS无疑为服务器增加额外的系统资源开销,特别是TLS握手环节。在确定的网络架构下,评估SSL证书的安装部署位置十分重要。SSL证书的部署位置,将直接决定HTTPS性能优化需要采用的方案。承载TLS握手环节的压力,主要消耗服务器的CPU资源。不同系统环境下,通常需要通过压力测试环节,基于一手测试数据,制定合理的优化方案。常用优化方案:1.升级服务器CPU2.针对服务器CPU型号,采用线程优化、算法优化等方式提升处理效率3.合理优化网络架构,配置负载策略,分散服务器压力。域名对访问速度的影响具有两面性:域名多,域名解析和建立连接的时间就多;域名少,下载并发度又不够。将域名限制在有限的范围,维持和这些域名的连接,可平衡访问速度和性能消耗的需求。参考网络架构选择合适的SSL证书产品,降低服务器系统资源开销,并保障站点的可扩展性。SSL性能优化常用方案:开启全站HTTPS加密,让数据与安全同行。在网站升级为全站HTTPS时,如遇到问题可咨询天威诚信https://www.itrus.cn/。天威诚信成立于 2000 年,从事SSL证书行业 17 年,是国内首家跨区域、跨行业的电子认证服务机构,在业界极具影响力。服务于全行业超过95%的大客户,拥有丰富的应对和解决各种复杂及突发情况的专业服务支持团队,可为用户提供一对一的本地化专属服务,7* 24 小时在线技术支持。天威诚信公司作为合法的CA认证机构,以全面的安全解决方案、领先的证书管理平台、专业的技术支持团队及可靠的CA运营机制为中国用户提供最权威的认证服务和最安全的认证保障。

  • 作为P2P产品经理,你该知道的融资端风控问题

    互联网金融不同于其他的互联网产品,其直接涉及到资金交易的属性就要求了它对于风险管控的要求要远远高于其他的互联网产品。了解互联网金融平台的风控基础知识,有助于你在设计产品时对于风险点有更好的把控,做到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互联网金融的核心是金融。金融最重要的就是风险管理与风险控制。而P2P行业更是因为自身的一些特性(从业者多来自传统民间小贷平台或纯互联网领域)很难兼顾规模速度和风控两者。因此作为一个P2P行业的产品经理,你要对整个平台的风控体制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必要的时候要为你的团队制定出合适的风控方案,甚至去反抗你的leader的一些“不靠谱”的想法。 本篇所讲的『风控』并不会讲出借端的『风控』,那是风控部门的主要职责,一般涉及贷端的风控系统,都是由风控部门出策略,产品部门配合。我今天要说的P2P平台的风险控制,主要包括信息安全、资金安全、技术安全和反作弊四块。至于其他的风控,比如出借端风控、公司内部的各种规范、相关的内审机制等,就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内了。 风控的概念 提到风控就不得不提到『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风险控制是这个过程中的一个步骤。 风险管理: 是一个管理过程,包括对风险的定义、测量、评估和发展因应风险的策略。目的是将可避免的风险、成本及损失极小化。理想的风险管理,事先已排定优先次序,可以优先处理引发最大损失及发生概率最高的事件,其次再处理风险相对较低的事件。对于风险管理来说,存在着以下的几个步骤:风险的辨识—>风险的预测—>风险的处理(风险的控制)。我们也将通过这个步骤来梳理P2P平台产品设计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风险点,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方法。 今天我们要说的是一个广义上的『风控』,既包括互联网行业中的『信息风控』、『技术风控』、『反作弊风控』,也包括了金融行业的『出借风控』、『资金风控』。而且对于风控的一些方面还有监管层的要求。 因此对于互联网金融产品来说,风控已经不再是一个业务和技术上的问题。这一点需要互金产品经理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 风控的场景 既然我们所说的是广义上的『风控』,那到底广义上的『风控』存在于什么地方呢?我对照自己做过的产品进行了下整理。主要包括以下领域: 信息安全 应该这么说,在资金存管的政策下,P2P平台对于资金安全的风控压力在逐渐减少,毕竟所有的资金都在银行的存管体系下运营,反而是对于信息安全不管是从实际业务还是政策监管上显得尤为重要了。因为,对于P2P平台来说,不论是用户、平台还是标的的信息都需要采取强有力的风控措施来保障安全。这里需要在产品设计和开发时有预见性的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相应的方案,在保证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提升用户体验。 用户信息安全 作为用户信息的主体,用户账户的安全直接关系到平台信息安全。又因为作为互金平台的用户账户会存储有大量的类似身份证,银行卡卡号等的敏感信息。如果出现用户账户信息泄露,极容易诱发各种侵财案件的发生。同时对与平台来说也是极大的打击,甚至可以说在这里,平台“输不起”。 我们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就应该预判可能发生的风险点,并同开发的同事在产品和技术的各个层面制定并完善相关解决方案。 注册 在注册阶段,我们主要需要应对的是『机器注册』、『人工恶意注册』和『注册短信被攻击』。在这里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的一些防范防范: 『手机号+短信验证码』:通过在需要注册手机号接收(也有上行)短信验证码,确保手机号是真实的。防止垃圾注册随便编写虚假手机号。但目前已有接码和打平台,只能是增加一点(很少)的垃圾账号注册成本。对于验证码的防范将在下边说到。『实名认证』:实名认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确保注册用户的真实性,同时也是政策监管的要求。一般对于实名认证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通过专门的实名认证入口进行认证,二是依托第三方支付平台或者银行,在进行绑卡/开户的同时完成。对于两种方式的优劣,应该说各有各的优势。第一种可以减轻用户的心理压力,避免引起用户反感,进行步步引导来完成实名和绑卡,另外分开操作的话,手续费也会加倍。第二种方式显然用户操作更少,但是容易一起用户反感,不过仅需支付一次手续费。所以实际选择哪种方式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制定。『基于大数据的注册风控系统』:目前很多公司都提供了基于其自身大数据能力的『注册风险控制解决方案』,利用其所掌握的大数据分析和技术能力,建立深度特征体系,发现虚假注册、恶意刷单等非常正注册行为。 短信验证码 对于短信验证码,风险点主要在于垃圾注册和调用短信接口进行轰炸,干扰正常的短信下发,浪费短信费用(一般几分钱一条,但是量多了之后花钱也不少,而非正常的短信下发极容易被渠道提供商或者运营商封掉号码,造成更大损失)。攻击者可能利用脚本自动调用平台短信验证接口,造成短信渠道被异常关停。对于验证码风险: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来解决: 『发送验证码前进行人机验证』:在用户操作获取『短信验证码』功能前,设置图形验证码或滑动验证码等人机验证措施,识别机器人自动操作。『请求限制』:同一IP或同一手机在一定时间内请求验证码达到上限将限制该IP或手机号的请求,再次请求时仅在客服后台记录但不发送,用户需致电客服,获取验证码。(比如单个IP在一分钟内最多请求5次,24小时内最多请求30次。单一手机号在90s内只能请求一次,24小时内最多请求10次,确定这个策略要经过完整的调研,不应因为为了安全而造成用户的极度不便。)『短信路由』:采取『短信路由』方式,主要是为了在保证短信的通达率和发送成本间达成平衡。因为不同的短信服务商的价格、条款和通达率不同,因此不同类型的短信下发由不同通道来完成,同时互为备份。对营销短信、验证码短信、用户资金提醒短信进行了分类,通过不同的短信渠道进行下发,相互之间互不影响。另外,还可以采用语言验证码功能,在用户多次请求(比如3次)验证码失败后,可以选择语音验证码来进行验证。『充分利用短信服务商的各种服务』:如短信业务量监控和IP白名单等方式,对于非正常的短信使用做到早发现,早排查。 登录 对于登录的风险点来说,主要防止刷库撞库、暴力破解、可疑登录等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单点登录』:顾名思义,仅允许用户在一台设备上登录网站/App,如果同时出现两个登录行为,则后一个登录行为会令上一个登录行为失效,同时上一个登录设备以及用户绑定的微信号上会进行相关风险提示。『地址栅栏』:通过接入『淘宝IP库』或『IPIP』等免费/付费的IP地址库,记录用户的常用登录地址。通过每次比对用户当前登录地和常用登录地,对异地登录通过短信、微信公众号提醒用户。『人机识别』:为应对刷库撞库、暴力破解等问题,还可以采用异常情况下的出现图形验证码、滑动验证码等人机识别措施。『建立设备指纹库』:通过采集用户设备指纹信息,可以监控来自同一用户的攻击,同时还可以及时预判潜在风险,为后续风控提供信息。『移动端解锁』:在移动端App,为了在确保安全的同时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可以使用基于指纹、图形绘制的解锁方案。对于Android App,只有在Android 6.0以上的版本才有指纹识别功能(不排除某些厂家的定制系统就加入了指纹识别),因此Android的指纹识别开发成本较大。在产品设计时应该予以考虑。『密码锁定』:在密码多次输入错误后,将账号临时锁定,不允许进行登录操作。这一点可以有效防止暴力破解。比如:登录时连续输入错误密码4次,则限制该账号30分钟不能登录。平台信息安全 七分靠管理,三分靠技术 『七分靠管理,三分靠技术』是网络安全领域的一句至理名言。意思是网络安全中的30%依靠计算机系统信息安全设备和技术保障,而70%则依靠用户安全管理意识的提高以及管理模式的更新。对于信息安全也是如此。制定完整可执行的管理措施并严格遵守,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保障信息安全。 不怕对手技术强大,就怕对手在你身边。为了应对可能发生的“卧底事件”,需要对后台采取了严格的等级权限管理模式,比如在我设计的产品中,就采用基于RBAC的权限管控方案。不同人员被授权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角色对应不同的权限。不同权限对应不同可以查询到的数据信息。同时,网络安全和开发团队还会定期对后台操作记录及服务器日志进行安全审计,避免出现最近爆出来的某二手车平台的“间谍门”事件发生。 防爬虫抓取 太阳下无新鲜事,网络中无隐私。要注意防范对手通过网络爬虫等方式对平台数据进行抓取。这里我借鉴过一些电商平台的解决方案:(对于爬虫,我所能想到的就是尽量增加爬取者的成本,至于完全杜绝,我还真的没有想到。) 『控制单IP/账号的频率』:一般来说,几万 ip 差不多是一般的爬虫团队所能掌握的极限了,所以一个ip肯定需要多次请求服务器,账号同理。通过控制爬取速度,延长爬虫爬完全部数据的时间,增加其时间成本(同样也是资金成本)。『控制爬取策略』:通过对访问概况和用户行为进行分析,对于一些异常访问加以重视,并进行限制

  • 【SSL证书】开启全站HTTPS加密 让数据与安全同行!

    信息化时代用户隐私数据价值越来越高,互联网中无时无刻不在获取个人信息数据,像地理位置、账户密码、交易数据、身份信息、机密文件等,这些重要的数据信息如何能被保护成为了国家企业个人关注的焦点。国家首先采取措施从今年的 6 月 1 日起施行了《网络安全法》,而个人及企业也纷纷开启HTTPS加密模式,为数据安全保驾护航。越来越多的企业及个人选择了SSL证书,但绝大多数的企业及个人只选择在登录页面或支付页面进行了SSL证书的部署,这样其实存在着很大的风险。非HTTPS页面很容易被劫持并插入广告,影响用户体验,大流量站点,如果只是部分页面实现 HTTPS 很容易被攻击者利用,劫持HTTP页面内容,实施页面恶意代码攻击。因为从HTTP跳转到HTTPS,可能存在用户被劫持的风险,攻击者仍然有机可乘。HTTPS加密的两大功能点:一是服务器身份验证,二是数据传输加密。只有采用全站HTTPS加密,实现加密数据传输,才能确保站点安全,防止信息篡改,避免信息泄露,防止流量劫持,保护账户安全。全站HTTPS安全解决方案网站在实现全站HTTPS时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就是全站HTTPS安全解决方案的内容,例如页面混合资源是的处理。HTTPS 网页中加载的 HTTP 资源被称之为 Mixed Content(混合内容),为了给用户提供最好的体验,HTTPS 网站不要出现任何 Mixed Content,并且不要往HTTP页面提交表单。1.在页面中加载资源时,使用相对路径,或省略协议部分的路径。例如:<img src=“//domain.com/static/img/logo.gif”>或 <img src=“static/img/logo.gif”>表单提交时,不使用http路径。<form action="https://domain.com"></form>服务端开启 upgrade-insecure-requests,支持新型浏览器自动替换资源路径。较新版本的浏览器,均支持 upgrade-insecure-requests。当服务器配置该支持时,浏览器将自动替换使用https方式加载所需的资源文件。全站HTTPS无疑为服务器增加额外的系统资源开销,特别是TLS握手环节。在确定的网络架构下,评估SSL证书的安装部署位置十分重要。SSL证书的部署位置,将直接决定HTTPS性能优化需要采用的方案。承载TLS握手环节的压力,主要消耗服务器的CPU资源。不同系统环境下,通常需要通过压力测试环节,基于一手测试数据,制定合理的优化方案。常用优化方案:1.升级服务器CPU2.针对服务器CPU型号,采用线程优化、算法优化等方式提升处理效率3.合理优化网络架构,配置负载策略,分散服务器压力。域名对访问速度的影响具有两面性:域名多,域名解析和建立连接的时间就多;域名少,下载并发度又不够。将域名限制在有限的范围,维持和这些域名的连接,可平衡访问速度和性能消耗的需求。参考网络架构选择合适的SSL证书产品,降低服务器系统资源开销,并保障站点的可扩展性。SSL性能优化常用方案:开启全站HTTPS加密,让数据与安全同行。在网站升级为全站HTTPS时,如遇到问题可咨询天威诚信https://www.itrus.cn/。天威诚信成立于 2000 年,从事SSL证书行业 17 年,是国内首家跨区域、跨行业的电子认证服务机构,在业界极具影响力。服务于全行业超过95%的大客户,拥有丰富的应对和解决各种复杂及突发情况的专业服务支持团队,可为用户提供一对一的本地化专属服务,7* 24 小时在线技术支持。天威诚信公司作为合法的CA认证机构,以全面的安全解决方案、领先的证书管理平台、专业的技术支持团队及可靠的CA运营机制为中国用户提供最权威的认证服务和最安全的认证保障。

  • 梳理俞军“新三条”:聊聊产品经理必须知道的6件事儿

    产品的本质是让人的生活更美好,给用户创造价值就是一切产品的本源……俞军,互联网产品教父之一。百度第一位产品经理,主导了百度搜索产品的无数迭代,又设计了贴吧、知道等产品。2009年,百度产品副总裁俞军隐退,大隐于市七年后复出,主导滴滴产品业务和产品团队的人才培养。俞军的产品经历堪称一段传奇故事,由于最近网上流传了不少俞军关于产品的新观点,尤其是俞军的“新三条”,在这里给大家做一个梳理,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一、产品范畴产品的本质是让人的生活更美好,给用户创造价值就是一切产品的本源,所有影响用户体验的显性和隐性的因素都是产品影响的范围,包括但不限于审美、交互、业务逻辑、内容、服务。产品的范畴十分宽泛,而很多人认为产品经理就是画画原型、写写文档、做做项目推进的。这种认识是十分错误的。产品同学们,你们自己首先要认清产品的范畴,不要给自己设限,尽力协同团队,让自己负责的产品能更进一步。二、产品经理的价值和边界产品的能力有其价值和边界。产品经理的价值在于帮助企业找到可持续增长曲线、建立竞争壁垒,但企业的竞争壁垒只有部分机遇和阶段才会是主要由产品建立的,可能需要依赖以下之一或多方因素建立竞争壁垒:技术,产品,运营,审美,营销,价格,渠道,内容,供应链,数据,用户关系,组织管理,牌照,时间,资本,人才,战略,价值观。行业中还有些荒谬的观点,比如认为产品经理是万能的,找个产品经理,公司的问题就解决了。你们去招聘网站上看看,那些常年招聘产品总监和产品VP的小公司大都属于这种情况。把采购来或者生产出的价值提供给他人,以换取同等的价值。这些要素的组合,就是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中的要素有很多,当你用新的要素去审视当前产品的时候,如果能提升用户价值就是产品经理该着眼的地方。三、用户需求设计一款新产品,产品经理必须回答的三个问题用户是不是真的有需要?该产品能不能对公司的核心业务起到加分效果?团队对这个产品的方向是否能驾驭?很多公司想做个什么,老板拍拍脑门就做了。作为产品经理,你需要认真回答这三个问题,不然投入进去的资源都将浪费,团队成员的青春就这样喂了狗。四、用户价值这是新三条军规的第一条。用户价值 = ( 新体验 – 旧体验 ) – 替换成本需求有三个属性:用户价值、愿付价格、企业成本新三条的解读明显是困难的,网络上有知乎联合创世人张亮版本和三节课创始人后显慧版本。我就根据我有限的几年产品经验做下解读。先上一条海贼王中黑胡子的名言,如图同样用户的需求也是不会完结的,用户的需求是没有止境的。当都说红利期已经过去的时候,你需要知道,不存在没有红利的时期。所以当我们从诸多要素如技术、产品、运营、审美、营销、价格、渠道、内容、供应链、数据、用户关系、组织管理、牌照、时间、资本、人才、战略、价值观等去审视产品的时候,要着重关注,是否增加了用户价值。即提升新体验和降低换用成本。而用户愿付价格和企业成本是计算商业模式是否可行的要素。这里就不深入讨论了。五、用户样本量这是新三条军规的第二条。用户每一次行为的单位用户价值是不同的,要尽可能积累不同用户单次使用体验的样本量,然后在脑子里形成用户分布模型,也即需求分布模型,直到每次做产品决策时,心里有个判断:这么想的用户有多少?用户样本量,我觉得这是产品经理的硬通货之一。因为纵然你天赋异禀,也是需要大量积累用户样本量,才能更加准确的了解用户的。这也是进行总结归纳原始材料。这一点也提出了一个新的角度,就是用更小的粒度去看待用户需求。以前都是根据人群、根据用户,现在要把粒度缩小到特定人在特定情景下的特定行为,这个行为的集合就是用户需求。六、怀疑精神产品经理需要持续的自我论证与自我反思。这一点十分重要,怀疑精神是批判性思维的基础之一。张亮认为:如果说第一点是产品经理要专注于寻找价值,第二点是要通过有效且持续的方式积累用户样本量,我妄自揣度,俞军心里的第三点,是他认为产品经理需要形成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或粗暴的说:有效的样本 × 正确的思考方式 = 找到真的价值。”张亮的解读,很到位。怀疑精神是批判性思维的基础之一,对于情绪思考和正确决策都是至关重要的。在产品的日常工作中,你必须有清晰的逻辑,时刻站在多方角度思考问题,甚至自己代表多方自我博弈。在无序、不确定性、复杂的环境下,对确定性和可行性建立越来越强的判断。这也是产品经理段位的分水岭。

  • 既然最终决策是“人”,就要思考人性。

    既然最终决策是“人”,就要思考人性。什么是好的产品?罗辑思维演讲时提过一个观点:能占用用户时间的产品就是好产品。如果把这个概念加以延伸,应该可以这么说:消耗了用户很多时间,但用户不自知,一段时间未使用就会再次想念那种使用体验的产品。赌场【或叫娱乐场】,就是这样一个大产品集合。快速且有力的反馈机制先说一个概念,反馈机制是人心理的基本印象,当你对一个事物作出一个动作后本能的希望得到这个事物的反馈,这样在心理上会有等价的补偿,才会感受到动作的付出是有意义的。举个例子,绝大多数男人都喜欢车子,都喜欢驾驶。除了天生的雄性象征以外【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更多的是因为驾驭感。踩油门,就有迈速表的上升,发动机的声响,推背感的体验,然后以加速超越其他车辆的形式给予反馈;转动方向盘,车头就会向对应的角度调整。做出的每个动作都能够得到迅速反馈,所以潜意识里得到等价满足。打过游戏的人可能都有过类似的体验,让你读书可能30分钟脑子就不知道飞到哪去,但游戏可以不知不觉玩几个小时。一个游戏角色,按动键盘或鼠标,就向对应的方向行进;打一个怪兽,放出一个技能,砍在怪兽身上有特效,有声效,头上会滚动伤害值,打死怪兽后会掉落金币或是装备。短短几秒钟,无数个反馈机制给到玩家。反过来,健身特别不容易坚持,就是因为反馈机制太弱。肌肉的维度增长或是体重的下降,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短时间内未得到镜面或是体重秤的反馈,心理上就会有徒劳的感觉,进而可能放弃(按这个推论,体重秤如果精确到小数点后3位会明显提升运动效果)。而赌场,一张骰子赌台,荷官按动电子按钮后,示意玩家可以下注。一时间十几个人把大大小小的筹码推到自己选择的位置,大约20秒,荷官一摆手示意停止下注,揭晓骰盅内数字,赌台上猜对的位置相应灯光亮起,玩家各有喜忧。下筹码之后几十秒钟就会判断输赢,再加上金钱这个特殊词汇带来的多巴胺分泌,赌场才会成为上瘾的代名词。细致入微的会员系统每个赌场都会有各自产业的会员系统,积分的来源除了活动赠送以外,大部分比例的来源于消费,只不过和其他行业的消费不同的是,这里的消费是指下筹码的数量。积分兑换规则在这里非常诱人,比如80分就可以换一间赌场的酒店住宿。要知道旺季的澳门酒店,一个不到20平方且无窗的快捷就要600葡币,赌场虽然没有星级,但酒店的质量不低于五星级酒店。如果你的积分足够,住宿免费,餐饮免费,甚至买礼品都免费。这里的礼品可都是一线品牌手表化妆品之类的正经东西。放在产品结构里面看,酒店服务或者整个购物环境的打造,只是为了能够让消费者在自己的产品组合里满足全部需求,不需要去其他景点耽误时间,这样就可以将节约出来的时间引导到赌场,进行消费转化。每张会员卡后都会配一名专职的顾问服务,可以解决娱乐场内的所有问题,订车订房间吃饭会员卡升级等等,需要时就会出现,不需要时毫无存在感。所有的服务都是为了拖住用户的时间,让其留在赌场,进而产生消费的可能,完成整个消费的闭环。无时无刻的心理暗示有门课程叫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比如,餐厅餐位密集,这种拥挤会令人不快;卧室装修,大多喜欢用暖色调装饰;四合院的人际关系要比高层公寓的更亲近。再比如,从某宝购物买速溶咖啡,会对单只价格的小数点后一位精打细算,而去咖啡馆喝杯咖啡就对35还是38的售价不那么敏感了。这些例子都是环境对心理的影响,甚至是环境对消费决策的影响。所有娱乐场都设计的辉煌大气:Parsian巴黎人,标志性的是等比例缩小的埃菲尔铁塔;The Venetian威尼斯人,商场里有穿流而过的模仿意大利威尼斯的小河;葡京赌场参观区内珍宝无数,最有名的是圆明园十二生肖中的马首铜雕像。再加上各种国际顶尖品牌作为基本款配搭,所有的设计初衷,都是暗示此处:金钱永不眠,消费无上限。另外赌场里是没有窗户也没有钟表的,就是为了让人忘记时间的存在,而且赌场会往室内灌氧气,目的就是让你精神抖擞。甚至不少酒店的卧室里都会灌输氧气,让你睡不着出来下注(传言,未得求证)。还有赌台的排列大部分都是圆弧形设计,远处望去增加视觉的延伸,近处观看可以看到更多赌客的动作。身处这样的环境中,很容易被这种暗示迷失理性。总能听见赢走十万百万的故事,人的心理很奇怪,当听到或者看到一个事情的时候,脑海中会有体验过的感觉。爱看电影的原因就在于此,悲伤的故事会流泪,热血的故事会兴奋,看完速度与激情,再开车会情不自禁的哄下油门。反馈机制的设立,会员系统的完善,还有巧妙的心理暗示,这些都可以用在各种业态或各种产品上,因为最终的消费指向都是“人”。既然最终决策是“人”,本真就要落在“人”上,需要沉下来思考人性。

  • 2017年草根站长做SEO新型思维及技巧

        2017 年也将近过完了三分之一,加入SEO优化行业的人只增不减,就目前市场而言,SEO越来越难做,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点就是大部分人都对SEO都有了解,因此在竞争排名上有很大压力,第二点就是搜索引擎的算法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更新,往大点来说,SEOer不仅要和同行竞争,还要和搜索引擎算法工程师打游击,在加上 2016 年自媒体的冲击下,大多人都转战自媒体行业去了,在笔者所认识的大多数SEOer,要么就是转型做其他行业,要么就是坚持在SEO战线上,难以突破瓶颈,那么 2017 年,作为草根站长的我还如何更好的适应SEO新环境呢?     现在很多新朋友在网上搜寻各大教程来学习,但掌握其中真正的精髓的却少之又少,要么是自己个人学习能力的原因,要么是教程不完善的原因,免费的也是最贵的,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搜索引擎的算法已经在更新了,过去的一些操作已经很难满足搜索引擎以及用户搜索的需求了,那么 2017 如何更好的做好SEO工作呢? 一. 2017 年草根站长如何更好的做好SEO?     在说 2017 年如何做好SEO之前,不妨先以一个故事来阐述目前半妖SEO的情况吧,如果是老妖SEO可以忽视这一步。在贵阳有个朋友,在这里暂且叫他阿B吧,阿B在某家建筑公司担任SEO一职,通过一两个月的时间把关键词做上去了,流量效果都还不错,由于SEO职位就只有阿B一人,后期维护以及拓展新流量的同时,还要打理其他商铺,显得有些吃力,于是便向老板申请招聘个助手。老板拒绝了,原因是一个人能完成的工作,干嘛要用两个人,而且看你每天也不是特别忙,后来老板给阿B涨了 500 元工资,阿B又开始一人做起SEO来。过了两月,旺季褪去,淡季到来,公司业绩有所下滑,而阿B的网站流量也有所下滑,老板的锅自然就丢到阿B身上去了。阿B连连向老板解释道:排名非常不错,而且流量也不少,只是到了淡季而已。老板冷笑一声:那为什么别人的网站就能带来订单,咱们的网站订单那么少?不管阿B说什么权重,流量,外链都没用,订单少就是事实,没过多久,阿B就离开了这家公司。如果照正常情况来看,阿B已经做得很好了,为何还得不到老板的重视呢?重点依然还是被SEO格局所局限,要么是员工不懂SEO,要么就是老板不懂SEO,面临这样的情况,一般都很难形成一个团体,那么作为草根站长的我们,要如何才能做好呢? 1.建立自己的品牌     如果不能长期在企业中工作,那么不妨自己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提升自身的价值,或者是自己做一个企业网站,自己推广出去,然后在找公司合作呢?很多刚学SEO不久,就去企业上班了,不能解决企业问题的同时,也会被企业所淘汰,因此,打造自己的个人品牌非常重要,不至于被企业炒鱿鱼后而感到茫然,甚至做熟悉后可以自己单干。 2.要学会做自媒体平台营销     自媒体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现在大到企业,小到草根,只要你做了自媒体,你的声音自然会被关注的人聆听到,这一点毋庸置疑,笔者亲身测试过,就拿笔者的博客来说,靠排名来的流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靠自媒体渠道来的流量都能转换成一笔客观的收入了,若是排名再好一些,就算是如虎添翼了,因此,别把自己局限在SEO排名技术里,记得之前笔者在贵阳与一家装修公司谈互联网合作,说排名人家根本不感冒,排名做竞价不就得了?之后笔者就就拿出搜狐自媒体的案例给他看,并告诉他我能在短期内为您曝光您的产品,带来订单,后来就顺利合作成功,有时候客户需要的并非我们所想的,多做一些对自己没坏处。 3.不仅仅关注权重和收录,还要关心流量和转换率     做SEO最关心的不就是权重和排名吗?在没有排名的时候每天上网查询的都是排名和收录,但有时候往往会被这些数据所限制,认为有排名有权重就等于拥有了一切,没有排名没有权重就一无所有,所以导致了大部分人每天探讨的问题都是为什么我的收录下降了,权重掉到 0 了,排名调到第二页去了,却很少有人问我该如何寻找精准流量,达成合作,所以,在做SEO之前,不仅仅关注权重和收录,还要关心流量和转换率等。 4.要拥有“一条龙”的优质服务 如果你正在做SEO,不妨掌握全面的一条龙服务技术,最基础的建站-服务器托管-优化方案制定-原创质量内容填充-基础优化-高级优化-营销思维等一套技术,甚至还可以细分成软文代写,外链代发等服务,一旦你的服务思维不仅仅局限于为他人做排名,你会发现其实靠互联网赚钱的方式有很多,而这些技术都是做SEO必须要掌握的,如果你还没有掌握熟练,不妨利用业余时间好好提升一下个人的技术能力。 以上就是笔者对个人站长做SEO的一些个人看法,虽说做SEO有点苦逼,但是思维一旦打开,你就会享受其中的乐趣,接下来继续分享其他点。

  • 如何让SEO效果翻倍?提高关键词库排名

        在进行搜索营销时,如何提高与优化网站的关键词将对营销起到重要的作用。那么,关键词究竟有多重要呢?小编举例来说,我们在百度里查找相关信息的时候,通常会在百度中输入一些关键的词语,搜索引擎会根据这些关键词在数据库中进行搜寻,如果找到与这些关键词内容相符的网页,就会采用一种特殊的算法----根据网页中关键词的匹配程度、出现的位置与频次、链接质量等,计算出各网页的相关度及排名等级,然后根据关联度高低,按照顺序将这些网页链接呈现给用户。     由此可见,懂得提炼与优化关键词的技巧,能够有效地提升网页在搜索引擎中的排名。接下来小编来介绍几种行之有效的提炼与优化关键词的方法:  1、选好网站关键词      我们在进行SEO时,首先要为网站选好关键词,增强营销的精准性。关键词的数量不宜太多,一般主要选取3个为益,以“网络营销”为例,如果我们要从事的业务主要是“网络营销”,那么,在选取关键词时,除了“网络营销”这个关坚持,还可以选择“网上营销”、“互联网营销”作为关键词,这样,用户只要在搜索引擎中输入这些关键词,搜索引擎在数据库中查找结束时,会由于我们的关键词设置与用户需求比较匹配,会加大将我们的网页信息提供给用户的概率。  2、要在URL中出现关键词      URL译为统一资源定位器,也被称为网页地址,是因特网上标准的资源地址。通常来说,在确定好一个网站的定位后,域名就可以使用这个行业关键词的双拼或者英文单词,这一般是比较理想的状态。我们仍以百度为例,它的域名中,“baidu”就是百度的全拼,不仅便于上网用户记忆,也便于搜索引擎收录,有利于提高在搜索引擎中的关联度排名。  3、在网页的内文中植入关键词      网页的内文就是网页要呈现给用户的具体内容,它可以是产品信息,也可以是博客文章。在这里,有一个经典的法则是“内容为王链为皇”,也就是说,如果网站没有优质内容,那么网站本身就已经失败,更无从谈优化网站,因为所有的优化推广只是将用户吸引到网站的页面上来,至于用户的体验如何,还是要看网站内文的质量。  4、在网页摘要中植入关键词      搜索引擎展示给用户的搜索结果时,首先会显示网页的标题,这再次说明了小编前面所强调的在网页标题中植入关键词的重要性,其次,在网页标题下回显示50···70字的网页摘要,也可以是某篇文章的摘要。一般情况下,用户看完标题后会习惯性的去看网站的摘要,假如在网站摘要里植入关键词,而且内容设计得也吸引人,那网站的点击率就会提升,进而提升网站在搜索引擎中的排名。   5、巧妙运用现有关键词,必要时自创关键词      所谓现有关键词,就是那些在搜索引擎中被普遍使用的关键词。需要注意的是,关键词并非越热越好,因为热刺意味着使用者太多、竞争力大,所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些比较弱的词来做,这样所面临的竞争力就会小。另外,尽量避免选择那些覆盖面过大的关键词,因为那会增加优化难度,小编推荐使用“百度指数”,来查询关键词的冷热度。     在输入栏输入“网络营销”,然后点击查看指数,就可以看到以下结果:     当我们在现有的关键词中没有找到满意的关键词时,可以考自创关键词。这时,我们要面临对网站的宣传或者说对自创关键词的宣传问题。在这里,小编对自创关键词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这些关键词要有特殊性,二是要符合人的语法习惯,三是要有针对性,与网站的项目和产品主题相关。 总之,在搜索引擎优化中。正确提炼关键词、优化关键词会对搜索引擎营销起到重要作用,应该值得我们重视。

  • 如何巧妙避免关键词的内部竞争呢!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关键词的内部竞争,通俗点说就是多个页面优化同一个关键词,当然这里指的是次一级的关键词或者长尾关键词,核心关键词多个页面出现是正常的,比如首页的关键词锚文本。有些在seo.ee的学院认为,一个关键词出现的次数多了就会获得比较好的排名,其实这个是一个误区。     因为不同的页面出现同一个词,只会造成内部竞争,无论你有多少个页面出现同一个关键词,搜索引擎也只会挑选出一个最相关的页面排在前面。如果网站有大量页面出现了同样的词,这样只会分散内部的权重,并不会起到给页面加分的作用。     既然关键词内部竞争不好,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合理的进行关键词的布局,对于长尾关键词目前比较好的做法就是每个页面定位好一个关键词后,别的页面上就不要再以这个词为关键词去做优化,也不要重复的出现这个词,做到关键词与URL相对应。而对于像目录、列表页面的目标关键词,做法就是把相关的几个相关的关键词放在一    起,排名时不会和其他目录、列表页竞争。     网站需要大量的长尾关键词,因此要让长尾关键词能很好的融入到网站的内容中,并且呈现一一对应的链接关系。当我们更新一篇文章时,标题中最好能融入相应的长尾关键词,这样不仅有利于用户搜索到我们的页面,而且还能很好规避关键词的内部竞争。

  • 一个完整的seo技术流程概论包括那几个维度?

        seo项目优化方案概论及seo项目诊断概论。     说起seo,在如今的个人站长及seo圈子中以失去了以往的狂热,自从近几年以来百度搜索引擎算法的不断迭变升级,给很多站点带去了一场不小的灾难性打击,至使众多站长及seo从业人员失去了信心,以至于在互联网seo圈子中传出了seo末落之说。     其事实真是如此吗?当然是然并卵,在如今互联网营销渠道繁多,以至互联网流量分流较为严重,(PS:而不像以往的主要三大流量入口:1、网址导航2、直接输入URL3、搜索引擎)是导致如今seo热潮低落的因素之一,而并非就说seo已经没落了。     杨子在以前的文章中多次提到,只要存在搜索、只要存在互联网,只要你想做网络营销,seo就有存在的价值。只是一些人把seo理解的太狭隘了,他们认为seo就是发外链,seo就是撰写TDK、seo就是发文章。     其实咱们应该发散思维,seo不仅仅只是对一个网站来单纯进行优化,而且还可以把seo这样的思维理念融入在各问答平台中,当你在百度知道或360问答中要想让你的问答获取好的排名,此时就可以对问答进行seo优化。     同理,在同等情况下,如果在自媒体或新媒体运营中能巧妙的融入seo思维,那么相对于那些没有融入seo思维的自媒体及新媒体内容来说,获取的流量肯定多。     据杨子近来了解到,在如今依靠seo做外包的公司,也有一部分活得比较滋润,而且还有一些大品牌与他们合作做seo品牌优化等。     可见seo在网络营销中的意义重大,于此咱们言归正传,一个完整的seo技术执行流程概论包括以下几个维度:   1、市场及竞争研究:关键词研究,关键词分布,流量预估,竞争对手研究,网站诊断     2、制定计划:设定目标,流量分析软件,指标基准,工作计划及预算     3、网站架构优化:内容设计,避免蜘蛛陷阱,导航设计,禁止收录,内部链接结构、网址规范化问题     4、页面优化:meta标签,正文写作,H标签,ALT文字,精简代码     5、外链建设:链接分析,高质量外链,外链原则,链接诱饵     6、监测和改进:收录,排名,外链,流量,转化,策略调整     7、其他:主机域名,作弊与惩罚,整合搜索,地理定位,多语种,项目管理,内容策略

  • 网站域名会影响seo优化?

        说到域名都不陌生,尤其是企业要在互联网“大展拳脚”的时候,域名更是必不可少,所有的网站内容、流量都与特定域名相联系,是公司最重要的无形资质之一。     我们都知道,SEO优化不是单纯的发发外链,要想把网站排名做上去,需要很多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网站域名有没有起到一定的作用呢? 答案是肯定的,一个好的域名对SEO优化以及网站运营有很大的影响,那么具体是域名的哪些因素对SEO优化起着作用呢? 1、域名后缀     在SEO优化中,.edu和.gov等不能随便注册的域名一般都占有比较高的权重。因为.edu域名只有教育和科研机构可以注册,而且需要教育网IP地址,.gov只有政府部门才能注册,注册的限制决定了这些域名很少能用用来做垃圾网站,因而搜索引擎会给予一定的排名优势,这也是为什么在SEO优化中,.edu和.gov网站是最好的外部链接资源。     那么是不是.edu和.gov这类型的域名天生就具有权重和排名优势呢?答案是否定的,搜索引擎给予排名优势并不是指看重域名,而是因为这类型的域名上的内容往往质量比较高,综合评估下,才会给予优势排名。     还有人认为.info域名权重比其他域名低,这种说法也没什么根据。我们之所以很少看到.info域名,只是因为用这种域名做站的公司和站长本身就很少。     其实我们选择域名的时候并不需要特别的从SEO优化角度考虑,更多的应该考虑品牌形象和用户体验,在没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还是建议用.com,因为这是最为常见的域名,也是人们比较熟知的域名,一般不提是哪种域名,都会认为是.com。 2、域名年龄     域名注册的时间越早,对排名越有利。正因为如此,很多企业为了更好的做SEO优化而选择购买老域名。 3、域名第一次被收录时间     除了域名年龄,域名第一次被收录的时间也很重要。有的域名即使注册的时间很早,但是由于注册后没有解析,搜索引擎没有收录任何内容,其年龄优势就比不上很早就被收录内容的域名。 4、域名续费时间     域名续费时间可以作为排名的因素之一。为什么这样说呢?其逻辑在于,续费的时间长,说明站长对网站认真,不太可能把域名用来做垃圾网站。通常做垃圾网站的黑帽SEO只会注册域名一年,看看效果如何,带不来流量或者被惩罚,域名也就会被放弃。     虽然说域名续费时间能影响排名,但是搜索引擎对域名续费时间却没有明确的态度,即使如此,我们也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影响因素,域名多续费几年对公司也不会有什么损失。     另外,一个好的域名也便于人们的记忆,也可以算是一种宣传。网站是一个企业的门面,是对自身企业实力、公司形象、品牌等的宣传,所以除开SEO优化方面的考虑,还应该多考虑用户体验。